每个幼儿伴随着听觉、视觉、味觉等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其中听觉器官发育得最早,而音乐与听觉器官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是至关重要的。在“蒙式”幼儿园待一天的孩子们,在发生上厕所、上课、下课、吃饭、做游戏等等行为时,教师都会播放特定的音乐。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熟悉这些心里暗示信号,一听到某个音乐响起,就知道是该要做什么事情了。笔者走访“小蒙班”调查,看到所有小朋友随着音乐排着队有序地沿着地上画的线缓缓地行走,这种叫“走线运动”,这是他们每天早上来上幼儿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为什么要放音乐“走线”呢?如果此时突然把音乐暂停了,孩子们顿时就会慌张了,本来走得整齐有序,音乐一停,步调不一致了,有出线的、有推来推去的,甚至还有张牙舞爪的。
而在“蒙氏”教育诸多的教学理念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教具,它不同于一般教具,更不同于玩具,笔者归纳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动纠错性”,笔者在幼儿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教具:丰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一样的“玩法” ……不懂的人以为是普通的儿童玩具,其实是“蒙式教具”,通过观察了小朋友们“游戏”的全过程,就完全明白了。有一次,张瑾煊小朋友的拿了一种教具在摆弄,这个教具的名称叫“带插座圆柱体”,10个圆柱体高相等,直径不等,底座上有相应的孔。他把每个圆柱体从插孔中拿出来后,不分直径大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摆放,然后再任意拿出一个圆柱体,?它找相应的插孔,这个小朋友非常认真的在做自己的“工作”。一组带插座圆柱体是由10个圆柱体和一个有10个孔的底座组成的,每一个粗细不等的圆柱体在底座上都对应一个相应的插孔,根据底面积不等、周长不等,就能很快将圆柱体插回插孔。当然,他只是一个3岁多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些概念,他随便拿了一个圆柱体,依次的试过了每一个插孔,直到找到并插入合适的位置上,经过多次的反复,他把10个圆柱体都插入了与之相对应的插孔里。不管这个“玩具”怎么玩,最终都会完全正确,过程中不需要指导,只需要反复实践,就从中感悟到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静下心”、“坐得住”的好习惯。整个“游戏”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参与指导,完全是孩子们自主的选择和游戏。可见周长、直径、高、立体等概念在无形中使他都有了感性的认知。“秩序”感的教育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所以,每次游戏孩子们都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游戏后,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所以,教具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对孩子们潜能、智力的开发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音乐也是如此,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获得了知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