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打击乐――锣鼓音乐

  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摆手舞的律动,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膝部的弯曲,是摆手舞较显着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一些。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最高不得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固定弯曲角度。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要颤动一下。

  整场舞蹈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表现战斗动作时,节奏高亢激越;表现追忆祖先动作时,节奏舒缓而庄重;表现生产劳动时,节奏快慢有致;表现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

  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嗬也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

  打击乐作为摆手舞最主要的伴奏音乐,是摆手舞队伍和变换各种动作和队形的指挥者。土家族摆手舞的打击乐最初源于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居住在古木参天、洞穴遍地、河流纵横的地方,常与野兽为伴,人们为了生存,用敲击石块、木棒来驱赶野兽。随着人类进步,这种敲石块,击木棒进而用敲梆子,敲鼎盖来代替,近代则是敲击大锣、大鼓来驱赶野兽,这种杂乱无章的敲击声为摆手舞的伴奏音乐奠定了旋律基础,也就产生了摆手舞最为原始的伴奏鼓点。

  (一)锣鼓在舞蹈伴奏中的作用

  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要素”。[2]节奏又是音乐的灵魂。我国民族音乐的节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音高的节奏,另一类是无音高的节奏。前者是指我国音乐中各种旋律形态所构造的节奏,它是各种音乐形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后者是我国音乐中最具特殊的民族打击乐器演奏出的节奏形态,这些虽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打击乐器不同组合和音色变化,体现出艺术作品中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刚与柔的美,构成了人们心理律动的生命意义。可见,节奏在音乐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击乐是一种音响的节奏艺术,其各种乐器虽具有独特的音色,却只有单一的音,通过演奏,用不同的敲击方式和音量控制,才能产生出有差别的音色来,当这些极不一致甚至为躁音的音流在同一节奏中时,就可能产生出变化多端的气氛甚至意境来。   土家族本身是一个与锣鼓非常投缘的民族,有大量的史籍记载和民俗专家都对锣鼓在土家族的用途广泛和渊源作了大量说明,汉代的王逸论土家先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明《一统志》则强调,永顺土家人“铜鼓祀神,刻木为契”,这里的铜即“锣”。像土家族的薅草锣鼓、丧葬鼓、摆手舞等等,锣鼓在土家族各种民俗事象中占居着核心地位。可见锣鼓被大量运用于土家族人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的民间习俗中。[3]

  锣鼓是人类音乐活动中最早的乐器,锣鼓功能体现的文化价值可以记载一个人类音乐生活的普遍现象。锣鼓打击乐是无音阶的歌,它虽无旋律变化,却唱出了人民的心里话,舞出了人民的真挚情。人类学者邓启耀说道:“鼓在各族民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人兽皆本于本它;或形似女阴,备祭之后便可化生万物,或是送葬的指示,亡灵将循看鼓声回归祖地,在他们看来,鼓分阴阳,声联生死,既为祭生,也为葬死,生死灵肉,由鼓而发。”[4]这说明鼓与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锣也如此,这句话也形象地道出了锣鼓最本质的文化意义。

  土家族地区有一些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男女锣鼓手,这些锣鼓手被当地人称为锣王、鼓王,锣艺、鼓艺就是通过这些人一代代相传至今。人们踏着锣鼓点所跳的摆手舞,将叙事性融入舞蹈形象地再现了土家族的历史。[5]比如大、小摆手对祖先的祭祀,体现了土家族人对人类祖先的历史追忆,摆手舞中的踩火山、播种、锄草、收获等一系列动作,将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完整地融入鼓乐曲的艺术中,鼓舞中表现的刀耕火种,记录了土家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的历史;大小摆手舞的动作是摆同边手,表现出山区人民攀峭壁、爬陡坡、同边手脚同时向上手抓、足蹬的姿态……土家族摆手舞就是在这种伴奏乐器的烘托下,显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土家族舞手舞打击乐侧重于鼓和锣的运用,这是由摆手舞动作特点决定。由于舞蹈场面大,舞蹈动作重拍下沉要求伴奏节奏鲜明。俗话说,“锣鼓半台戏”,说明锣、鼓在舞蹈音乐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通过锣鼓节奏,调整整个舞蹈过程中的场次交替、速度快慢、情节变换、情绪高低等。[5]

  土家族摆手舞以锣鼓为特征,通过一个个具有逻辑性的舞蹈动作,生动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历史、生活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叙事性的锣鼓乐文化。[5]

  (二)锣鼓伴奏音乐的节奏特点

  1.规整的2/4拍节奏成为摆手舞伴奏的主要节奏特征

  在舞蹈的过程中,2/4拍节奏的强弱有规律的程式化的特点,形成一种渲染气氛、表达情绪的思维定势。节奏的律动与舞蹈的动律十分吻合,使欣赏者产生美的共鸣。

  2.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使伴奏音乐产生跳跃感,使舞蹈动作充满活力

  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的运用,加强了节奏的密度,使内部节奏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松与紧的对比,使音乐节奏的进行获得了动力性和新鲜感,在舞蹈过程起着调节,变换动作和烘托舞蹈气氛的作用。

  (三)锣鼓点所表现的基本内容

  这里单从生产劳动、生活娱乐方面加以分析。土家族摆手舞的伴奏看似简单,只有锣鼓作为伴奏形式,但它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合舞蹈动作,大致可分为四类:

  1.反映娱乐性

  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见谱例一,用锣鼓演奏的音响来反映欢快、娱乐场面。

  2.反映旱地生产动作

  舞蹈动作有:种包谷、挖土等劳动动作。

  3.反映水田耕作

  舞蹈动作有:插秧、踩田、打谷子等劳动动作。见谱例三,舞蹈动作在锣鼓的伴奏下,再现生产和生活场面,恰似一幅土家人民的山水风情画,又恰似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人入胜。

  4.反映生活动作

  舞蹈动作有:“打耙粑”、“打猪草”、“打蚊子”、“钓鱼”等劳动动作。见谱例五,就“打粑粑”而言,舞蹈在锣鼓的伴奏下,意境非常生动,反映了勤劳朴实的土家族人民为过一个祥和而愉快的新年,家家户户忙碌着筹备各项年货,“冬冬冬 扁扁?冬冬扁?”铿锵有力的鼓锣声再现你一捶、我一捶的打粑粑的热闹场景。紧张而积极的节奏音响,真切地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火热画面。

  土家族摆手舞不仅为土家人民所酷爱,同时也被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摆手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有幸观摩了龙山县马蹄寨大摆手盛况,那宏大的摆手阵营和振奋人心的摆手锣鼓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摆手舞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中,有雄健强劲的,有俏丽柔美的。它们都是通过锣、鼓来控制力度,来表现各种人物性格。锣鼓声中透露出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这就是土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他们用自己对美的体验去表现美、创造美。正因为有土家族摆手舞丰富的锣鼓节奏和音色变化,加上多姿多彩的舞蹈表演,达到了一种人与锣鼓节奏和谐美的境界。

  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艺术。

  摆手活动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活动空间,在跳摆手舞的同时,有的还唱摆手歌、山民情歌,间或有梯玛举行祭祀仪式和土家族原始性舞蹈“茅古斯”表演,有的还表演声势浩大的军事活动。发展到后来,逐步融合了民间文艺、武术、杂耍等,构成了土家族地区一种广泛群众性的文艺盛会,进而演变成土家族特有的民俗节日活动。

  摆手舞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通过其内容与形式,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及其文化艺术发展轨迹。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