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中的技巧学习从远古时期的口传心授到了秦汉时期的看谱演奏,各种记谱法的出现使音乐的发展提高了一个层次,这种转变之后,音乐主要以看谱演奏为主,使音乐发展的基础从此更加牢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阮籍的《酒狂》的演奏,同一个谱子,不同人来演奏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版本就会不一,但是都是一样的看谱演奏。而少数民族的音乐中,音乐人自古以来就是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要学习和演奏的方法,它们和汉族的看谱演奏不同,作为老师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每次的演奏都会不一致,因此不能教授学生一致的方法。少数民族以即兴为主,不同的环境演奏同一首曲子也会有所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见他们的技巧之高超。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远古时期,音乐指的是歌唱、舞蹈和诗歌的一体化,随着发展的门类之细腻,歌唱和舞蹈、诗歌各自发展,这是专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的结果。而少数民族音乐则不同,自古以来的音乐人就是能歌善舞,歌唱和舞蹈是配合在一起的,有歌必有舞。即兴性特别强,在不同的场合就可以信手拈来符合环境的演奏和演唱以及舞蹈。
在演奏方法上,中国音乐史中的“死”表现的尤为强烈,另一种说法就是专业性质,但是这样会阻碍心灵的相通和爆发,只能是直路往前走,达不到质的飞跃。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演奏方法表现尤为灵活,达到了一种没有统一范式、很难继承的地步。两者在演奏方法上都有不足之处,彼此借鉴,相互补充,如果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学习和演奏将会恰到好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