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式上看“勒”曲的特点

  (一)单一调式的山歌

  玉树藏族山歌的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多见,商调式和宫调式次之,角调式较少见。由此大致可见山歌的基调,是以通过小调色彩来表现抒情柔美的音乐形象。

  在单一羽调式山歌的旋律结构中,通常情况下商调式的主要音韵有所凸显。另外,宫音与主音的上五度音角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单一羽调式山歌的小调气氛常常特别浓厚。

  在该曲的旋律中,调式主音羽占据着绝对稳固的地位,其次起重要作用的是宫音。因为羽音和宫音能够产生一样的效果,从而给曲目带来了一种丰富的小调特色。上方五度音角的地位虽然不那样突出,却能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作用。

  单一徵调式的山歌,主要是发挥上方五度音和下方五度音对调式中心音的支持作用。只要是这种音调的曲子,调式主音的上五度音商是这种曲调的延长音的主要类型,这一点很好地支持了中心音的表达效果。

  商调式山歌旋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便显出一个十分显着的特色,对主音的上方五度音羽看得比比较重。同时,在构成整个曲子的旋律的过程中,羽音的上五度音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调式的形成。

  单一宫调式的山歌,在节奏变化的过程中要对曲调的主音的上方五度音徵给予足够的支持,另外还应该给以主音上方的三度音角以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大调式主音、三音、五音的因素融合到旋律结构中,对不同色彩与风格进行恰当的表达,让这种山歌更加具有魅力。

  (二)山歌旋律中的调性变化

  在这类山歌旋律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调式调性是影响作品发生变化的一个因素。通过改变音调的方法,给歌曲的旋律增添一些不同的色彩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从总体而言,大多数的山歌在旋律方面还是有变化的,单一曲调的山歌很少。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变化形式都发生在同宫体系之中、而在同音列范围中却很少出现这种变化,至于同宫体系的转调问题却很少出现。

  (1)山歌的调式交替

  在玉树山歌节奏发展变化中,调式交替其前后两调的关系往往较远,多半是采用二度关系的交替,比如徵-羽交替、宫-商交替等。有一部分山歌是用上、下五度关系的交替,很少的是三度的交替。如此看来,玉树山歌的调式交替主要是强调色彩的对比,通过调式色彩的变化,推动旋律的发展。于是便出现了较自由多变的交替类型,如:徵-羽交替、宫-羽交替、商-徵-羽交替、羽-商交替、宫-商交替、角-商交替、徵-宫交替等。

  (2)在极少数的山歌中,还会发现离调或转调的现象,当然不是代表性的,有时是由于有些歌手演唱中的处理和发挥所致。

  (三)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对变声的应用

  五声音阶各音促进了“勒”曲旋律的形成,所以可以将角徵二音和羽宫二音看成是相邻的音级类型。不过也有一些独特的曲目,再用五声作为基础以后又增添了清角音和变宫音,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类似清乐七声音阶的调式结构。当然,在旋律进行中总是以宫、商、角、徵、羽五个正声为基础,而清角和变宫只是作为一重要的装饰因素出现在五声性旋律之中,而且往往是以五正声加一个变声的“六声”音阶形式出现。恰当地使用变声,可以丰富声调的材料,为曲目增添更多的魅力。

  “勒”曲,自身带有的不同于其他歌曲的特色,将它和其它藏族民歌区分开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进行比较都能表现出它的独特之处,同样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对玉树“勒”曲进行研究,对于其本身的名歌传承,音乐风格的吸收和借鉴有着重要意义。





为您推荐

大调式和小调式_乐理知识

大调式和小调式也可以称作大音阶和小音阶,其中的原因在上面已经讲过了。调式的种类很多,但应用最广的是这两种。尤其是自然大音阶,几乎在世界各民族都能找到。自 18 世纪以来..

浅谈调式体系

欧洲音乐的大调和小调是从古老的六种音阶中(一般所称为“调式”),经过淘汰遗留下来的。这六种调式直到 16 世纪末还被人们所使用着。莫尔勒在 1597 年所写的文章里曾谈到“调式..

和弦的协和性——音程、频率比、音分、调式、和弦

在钢琴上,音调每相差“八度”,在其间按等比等分成十二份,即十二个“半音”。每两个半音(“小二度”)构成一个“全音”即“大二度”。一个“全音”加上一个“半音”叫作“..

音阶、调式、旋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