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旋法规律看“勒”曲的特点

  (一)按五声调式自然音列序进的特点

  不管“勒”曲是哪种类型的,从它的旋律整体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这种类型的曲子它的音调的变化,是在五声调式音阶里面各个音类的排列顺序作为基础而发生的(当然有时会加入变声而成为六声、七声音阶),往往是向相邻音级或上或下运动。

  尤其是在引句旋律中,通常情况下是按照音列的一般顺序进行排列的,在到达某一个程度的时候会有一个长音的出现(通常是在调式主音上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是在遇到五度音的时候会出现这种变化),以此来达到一种悠远辽阔的表达效果。在音调被延长以后,往往会有一个巧妙的结尾出现,在这个小结尾中,还会出现连续不断的音级的变化。在主要曲段里面,因为要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感情复杂多变所以歌曲的旋律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不过这种曲子还是有很多和引句相同的特点的存在,即在五声调式各音的排列基础上,不管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通常情况下总是将相互靠近的音级作为靠近的核心。

  (二)“勒”曲独到的旋律大跳特点

  在“勒”曲的旋律形成过程中,音列的排列组合形式也不止是上面提到的唯一的一种,在有的情况下也会有四度以上的跳进的音列排序方式可以在曲子中发现,不过即使有这种方式的存在但是它也不会影响到传统的音列排序方式的使用地位。通常,这种跳跃的排列形式和传统的排列形式相比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感觉,它会让整个曲子变得更加连贯更加流动,很容易和听众共同形成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虽然这种音列的排列方式并不是这种类型的曲子的主要特点,同时这种形式也不多见,不过通过认真学习分析你可以在这些歌曲中,明确在一个八度内的不同音程的变化方式。有意思的是在这种乐曲旋律中除了有四度音程的存在以外,在所有的音程变化之中,唯独上大音程的变化幅度最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音调的强弱度不合适,这种曲子类型不适合加入太强硬的音调成分来做渲染工作,因为当地山歌本来就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强烈的艺术性。

  在这种山歌里面通常可以碰到的是六度向下跳进的音程,这种跳进方式在这种曲目中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跳进形式。

  八度向下跳进,也是在“勒”曲中常见的大跳进行,曲段中的跳进方式不但带来不好的影响、形成强硬的跳动节奏,相反的却给曲子增加了很多表达感情的旋律。五度向下跳进虽然不常出现,但是明显的和六度和八度具有一样的特点,不同的是它的特点不是特别明显。

  七度向下跳进,在“勒”曲中似乎比五度下行跳进用得多一些。并且这种跳进往往是由商、角二音构成的。这种跳进形成的是一种柔软的效果,它不会对整首曲调的艺术效果和抒情效果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的却会让整首曲子增添更多的独特之处。

  在“勒”曲的旋律进行中,唯有四度音程的跳进可上可下,可能是由于这种跳进虽为大跳,但它介乎于三度小跳和五度大跳之间,并且下行四度同样产生一种抒情因素。而上行四度跳进,形成了“勒”曲旋律中的最积极的音调因素。   (三)旋律的回转式序进运动特征

  “勒”曲的旋法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三音组回转运动,是从某个音出发向上或向下进行到某个音,然后立即回转到新音的三音音组。在“勒”曲旋律结构中的回转式音调,以下行回转最为有特色。在这类山歌中,由这种方式形成的上回转式音调,是众多旋律法中的一个。在通过最基本的方式形成的旋律结构里面,这种形式的音调为该曲目增添了不少新的特色,这种音调的使用往往能给曲目带来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曲目的吸引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