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总共有8场,其中,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少数民族为主,另外,第三场中的几首歌曲也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形象的表述。文化研究者认为,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设想某些真实的事物,舞台的空间叙事功能使得时间成为社会文化现实,每一场舞台表演都是时间、空间、历史的凝聚和表达。《东方红》的时间起点是1921年,在舞台的表述中,存在时空转换问题,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树立起两面红旗:党旗和有毛主义半身像的红旗,这两面红旗的并置显然与实际历史不符,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时空转换是因为《东方红》的主题是总结历史经验,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民族也有权在《东方红》上出现,展现其历史,而从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则要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寻找少数民族的历史。从1956年到1964年,在《东方红》公演之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已历经8年,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民族的来源、生产状况、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现象等基本内容已调查清楚。这个时候,为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政府先后组织各种大规模的调查轰动,拍摄少数民族影片,征收民族文物,建设民族文化宫等。其中,民族文化宫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继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方红》则将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变成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活态,让人们看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东方红》也培养出一些少数民族杰出艺术人才,如:胡松华、才旦卓玛等人自从在《东方红》中亮相后,成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代民族歌唱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表述了当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也让人们看到革命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的团结。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