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本是一门自然学科,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其本质丢失,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观念落后
虽然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仍旧广泛存在。长久以来,人们对音乐不管在观念上还是在认识上都是很不到位的,大部分教师仍旧墨守成规,不愿变革。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追求理论教学,偏重理论教授,以至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地接收,因而学习兴趣很难提高。
2.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部分教师因自身能力有限,又或是教学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很多地区,又因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完善,配备补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没法使用多媒体。
3.受传统应试观念影响,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正确的认识,把音乐课当做“闲”课来对待。很多时候,音乐课被语数外这样的专业课所替代。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音乐课根本是形同虚设。
(二)教学主体脱离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起辅助、引导的作用。然受传统教育观念下,很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课就仅仅是教学生唱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授模式就是,我唱一句,你唱一句。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教师坚持的是,我板书,你来记,于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则是辅助。本末倒置的教学模式,使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三)音乐教师数量不足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教师数量的不足都是严重影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调查研究显示每100名初中教师中,平均只有4名音乐教师。在市直属中学中情况会有说好转,音乐教师达到5-6名,而在一些乡镇学校中,学生的音乐课教师的配备则低至1-2名。在很多缺乏音乐教师的学校,则是任命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或是照本宣书、或是教学生唱几首歌,以此来满足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
(四)教育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对于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总是认为音乐学科是“副科”。在很多地方,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音乐课当做“副科”来对待。学校、教师、家长并不支持学生在音乐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认为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和学习,使音乐教学的意义不复存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