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以后的西方世界,普遍产生一种“补课”的要求,对查禁的以及采用新技法的作品有特殊好感。西方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思维模式、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反映在音乐领域,作曲家们对音乐的组织材料、记谱方式、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流派。
(一)整体序列主义
在20世纪初勋伯格创立了十二音技法,这种技法只是在音高上采用了序列的方法,而整体序列是指在节奏、力度、音色等其他方面全都置于序列的严格控制之下的手法。这种创作的结构思维,是将序列作为结构音乐的唯一方式。韦伯恩的十二音作品为序列音乐打下了基础,他的《管弦乐变奏曲》把序列原则扩展到节奏方面。贝尔格的《抒情组曲》把序列扩展到时值方面。欧洲第一部用整体序列技法写成的作品是梅西安1949年为钢琴而作的《时值与力度模式》,他在这部作品中的三个音区采用了三个十二音音列,十二种音的时值、十二个力度等级来作为整首作品的创作材料。布列兹为两架钢琴创作了《结构》也采取了整体序列的手法,将音高、时值、力度等方面使用序列结构的原则。
(二)偶然性音乐结构
是与整体序列音乐相反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作曲者对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不加控制,依靠偶然、不确定的因素、预想不到其结果的方法创作出来。这种创作形式上不受思想内容或标题的限制,演奏不受乐谱的限制。偶然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他的第一首偶然音乐作品是于1951年创作的《变化的音乐》,它根据中国的《易经》写成,书中的八卦,每两个拼起来,呈六线形,可得八八六十四个,凯奇根据这64个卦,制定出64个音乐图式,然后采用扔三个硬币的方法,从正反面找出相应的六线形及其在音乐上的答案,以此组成全曲。
(三)电子音乐结构
随着各类新的创作方式不断革新的同时,电声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作曲家们用电子技术获取各种音响效果,以这种方式排除常规乐器的音响。它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并且在严格意义上讲,电子音乐不仅在演奏上,而且在作曲上也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电子音乐创造出人声与乐器不可能产生的各种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甚至于把西方传统的音响概念无限扩大,任何声音都变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没有了演奏者,改变了记谱法,使声音的范围和性能扩展到如此之大,这种翻天覆地的革新创造出全新的电子音响世界。
(四)音色音乐结构
在1945年以后的音乐创作中,寻求新的音色成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思维特征,它的出现足以与当时的序列主义音乐相抗衡,而且比序列音乐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在追求新的音色音乐时作曲家的主要手段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用新的乐器或新的发声手段;第二,发掘传统乐器的新的表现手段。在使用新的乐器或新的发声手段主要依靠的是电子音乐,此外还有自己制造的乐器,另外通过新的演唱演奏技法也是发掘传统乐器的新的表现手段另一种方式,如先乐器的特殊用弓法、管乐器特殊吹奏法、预制钢琴、敲击打击乐器的非通常部位、发掘人声的表现力等。
(五)拼贴音乐结构
“拼贴”作为一种手法,最早出现在视觉艺术中。在音乐中,“拼贴”是指把几种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成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这些成分通常来源于西方其他的音乐作品。拼贴作为一种创作的结构组织手法来源于“引用”, 一般说来,在作品中如果引用的成分与作曲家创作的成分有机地融为一体,被称为“引用”。如果,引用的成分在作品中成为相对独立的成分,则称为“拼贴”。这种手法较多的使用是在二战以后,是随着录音带的出现而变得方便起来。例如贝里奥的《交响曲》,既是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也是拼贴手法的典型代表。
(六)简单音乐结构
简单音乐结构的思维是于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这种结构思维是对50、60年代反传统音乐的突破,部分是对序列音乐的反叛,它是有调性的。简单音乐结构思维强调使用尽可能少的的材料和简化的手法组成作品,重复是简单音乐结构的主要基本特征,所以也有称为“重复音乐”。通常情况是自始自终保持同一节奏片断,有限几个音的音高变化,不断反复。简单音乐最主要特征在于重复使用同主题的乐段、缓慢地或不加以改变来呈现和谐的整体,从不变中求变,从平淡中求新奇。
通过以上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结构思维特征的探讨可以看出,现代作曲家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发掘新的音乐素材,放弃了传统的创作思维方法,体现出高度的个性特征与艺术特色。我们后辈在学习和借鉴各种现代创作技法的同时,应结合本民族的审美特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高品质的音乐作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