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

  《d小调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824年,因作品的第二乐章采用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主题和一组和声变奏而成,也称为《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的创作历时两年,这样的创作时长在舒伯特的其他作品中是罕有的,可见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倾注的心血。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理解这部充满着忧郁、痛苦,更多的则是斗争情感的作品时,不得不复现出一个渴望快乐美好的人生却在现实中贫困潦倒,与病魔斗争,在生命接近终点时为艺术而坚持不懈的舒伯特。

  作品总的风格特征是热烈激进的,几乎将四重奏组推到了乐队般的音响,不乏舒伯特所崇尚的贝多芬式的冲击力,但更多地表现出的仍然是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与古典主义规整性的统一。据说,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源自于舒伯特磨咖啡豆时的响声产生的灵感,即断奏的下行级进三连音。这一主题进行在乐曲的开头埋下了戏剧性的伏笔,同时无疑贯穿到乐曲发展中的整体走向。第二乐章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主题和一组和声发展而成的五个变奏曲,是全曲最具艺术想象力的部分。随后是谐谑曲乐章和充满巨大动力的吉格舞曲终乐章。

  从各乐章看乐曲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的特点,显然,第一乐章属于维也纳派的自由式合奏复调音乐,而其他各乐章则是浪漫主义音乐语汇的最初表现。第二乐章中,从它的以第一小提急速的加花变奏开始,继之以充满诗意的大提琴独奏出高扬的、持续的旋律。下一个变奏,音调激昂,重音猛烈,而第四个变奏则回到了大调,表情温文尔雅。第五个变奏曲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它开始像是第四个变奏曲的小调的变体,但逐渐聚集了更多的力量,直到在大提琴执拗的低声部之上,三件上部的乐器奏出一些强有力的十六分音符。这一段消退到一个结尾,这个结尾好像厌倦了斗争,又回到了开头的主题,这时更为缓和,并且用了大调调式。随后是一个谐谑曲乐章和一个生机勃勃的终乐章。终乐章以吉格舞曲的节奏跳跃前进,它的活力只暂时地为一个非常洪亮的对比性主题而减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典主义所热衷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纯粹、抒情的音乐旋律完美的结合。而在和声与旋律的构思上极大地突显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和舒伯特妙手回春的音乐思维:和声的因素也取得了我们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所看到的那样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探索了半音和声法;由于其旋律丰富而充溢,常常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准则,也没有什么强制的意志,一切都似乎是简单而且是自然而然地连贯起来的。正是这种自然流露出的连贯的统一性将整部作品贯穿,取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综上所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无疑对浪漫主义新音乐语言划上了有力的一笔,他的器乐创作更是代表了新旧交错时期的双重特征。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汇的特殊时期,舒伯特的音乐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精华,同时以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开启了浪漫主义新风格的来临。





为您推荐

浪漫主义时期西方室内音乐发展状况及其代表

  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十九世纪,同时室内音乐也开始实现平民化发展。不得不说,这一时期最为着名的音乐家就是贝多芬。贝多芬的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致爱丽丝》,他的作品不断提升了西方室内音乐的水平,也逐渐在作品..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这个原则的有力证明。它的词是几百年前唐代的人所作,而曲是由当代的音乐家所作,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造成我们不能亲身体会词..

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刚刚上面说到了当代声乐技巧方法,这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形成科学的发声方法。传统唱论中关于运气吐字、起调行腔的论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唱技巧都体现演唱中技巧的高度重视。娴熟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在..

音乐表演美学创造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

和谐,一切“真”“美”都是以统一,和谐作为前提的,也是为了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十二章,作者以音乐语言、音乐形式、音乐题材、音乐体裁、音乐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音乐风格、音乐的形式美、音乐意境这九个方面层层递进的阐述,每一个部分为一个章节,每个章节与章节之间既..

三部创意曲集》,处处体现了数在对位统一中表现的平衡、均匀、比例、协调的

  在西方意识流里,追求细致和精密。通过分析推理的逻辑方式论证论点。力求运用足够的实证材料支撑论点,达到悦己、悦民的效果。当毕达哥拉斯学派测定弦长的比例时,就不足为奇了。通过测定计算出四度、五度和八度音程。..

从舒曼《童年情景》中看浪漫主义文学对钢琴音乐的影响

  (一)在浪漫主义文学中钢琴具有更多内在魅力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作品中都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舒曼的《童年情景》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艺术作品,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较为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