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
“向我们的父亲莱茵致敬!”
——贝多芬
在德国有一条美丽的蓝色的莱茵河,傍靠着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小城— —波恩。在那里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当贝多芬久离故乡定居维也那时期,常常怀念他的故乡,他写道:“我的故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至今清清楚楚的在我眼前,和我离开你时一样 向我们的父亲莱茵致敬,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
贝多芬的祖父鲁特维克是比利时人,音乐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歌手。青年时期来到波恩城。他性格豪放,对后来的贝多芬有很大的影响。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一个自甘堕落的酒徒。他是教堂里的男高音歌手,也会拉提琴和弹奏钢琴,性格粗野,脾气很坏,他的几分音乐才华却被他自己的不争气给毁掉了。母亲是宫廷厨子的女儿,当过女仆,原嫁给一个男仆,男仆死后再嫁贝多芬父亲的。她很贤良、勤劳。这个可怜的家是在她的支撑下维持的。
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幸福的时光,然而,对于贝多芬来说,童年是痛苦的。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他出生起,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和情爱。他的童年没有玫瑰花,只有丛生的荆棘和苦艾。他没有莫扎特的欢乐幸福的童年,莫扎特童年所显示出的音乐天才是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的贝多芬是在苦难的荆棘丛中成长起来的。悲惨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压碎这个不屈的灵魂,反而造就了这位音乐天才。
当时,在奥地利的幼年的莫扎特,已经轰动了全欧洲,称为“神童”。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凭着他多年搞音乐的职业性的敏感,似乎发觉了幼小的贝多芬的音乐天资。一种强烈而固执的愿望,促成父亲要把儿子培养成当今世界上的第二个莫扎特。
四岁的贝多芬开始学钢琴和提琴,整天被关在屋子里。小小的贝多芬坐在钢琴前的调节椅上,两只小脚踏不着钢琴的踏板,一双富有弹力的小手够不着钢琴的象牙琴键,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弹出了单调的音节。每个琴键发出的音在屋顶响着,小贝多芬侧着耳朵倾听,在幼小的心灵中唤起音乐天资的共鸣。他觉得好象从钢琴里跳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有它自己的面貌,都有它自己的特征。他顺着整个键盘从低音域弹到高音域,把每个音都按了相当长的时间。于是音一个跟一个像从关在屋中的孩子,一个个跑出来。有着不同音色的音在空中震响、颤动、消失。
一双小手不知疲倦地在钢琴键盘上弹着、弹着 迎着黎明的曙光弹着,迎着夜色弹着。夜深了,市街上所有的房屋里的烛光都熄灭了,唯有贝多芬一家住的那座破旧的小阁楼还亮着灯光。琴声从那小阁楼的窗口传到街上,在黝暗的夜空中飘荡 人们都睡入梦乡,只有那日夜永不歇息的莱菌河陪伴着小小的贝多芬,倾听着他的琴声。
小贝多芬的第一个老师,便是他的父亲约翰。约翰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先生。他不考虑这样幼小的贝多芬每天所学的功课能否吃得消,每天不断增加功课的分量,他急不可待地想让小贝多芬成为莫扎特。
每天学习的课业压得小贝多芬透不过气来,弹不完的练习曲,十指都弹
麻木了。有时弹着琴,困乏的小贝多芬伏在键盘上睡着了。约翰看见了就会发起火来,凶狠地揪住小贝多芬的耳朵拉起来,不问青红皂白打骂一顿,来约翰家做客的人,常常看见小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手不停地弹着琴键,痛苦的泪珠也不停地滴打着键盘
弹,弹,从音阶弹到练习曲,从练习曲弹到世界名曲。弹,弹,弹了四个春秋寒冬酷夏,我们的小贝多芬在艰苦顽强的学习中,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小贝多芬,在八岁那年,他首次开音乐会登台演出。当时的报纸广告上写道:“六岁儿童的音乐会”。这是父亲为了向世人表现他的儿子是莫扎特第二,故意将贝多芬的年龄缩小两岁,即使如此,八岁的贝多芬的音乐会,仍然轰动了整个的音乐界。以后作为音乐佳话传给后世,至今仍然激励着有志献身音乐艺术的青少年。
成功的演出,把小贝多芬真正领上了献身音乐艺术的生活道路。
他又跟当时的风琴师尼富学琴,非常用功。尼富认识到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自己的一切都无保留地教给他的学生。当贝多芬成了音乐家,名震乐坛时,他怀着无限的敬意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说:“我的成功,全都是先生所赐给的。”
这时,小贝多芬更勤奋的学习,开始作曲了。十岁的时候,他发表了第一首钢琴“变奏曲”。十一岁那一年,他家的一个朋友病故,贝多芬心情很悲痛,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创作了一首《葬歌》。几次演出,惊动了这座小城。
少年的贝多芬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心灵浸泡在穷困、忧愁、辛酸的苦水之中。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出外设法挣钱,帮助家里补贴收入。他十一岁参加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矮胖的身体,穿上了不合体的绿色燕尾服,佩着短剑,当了宫廷风琴师。
少年的贝多芬在不停地奋斗。
他已变成了小大人。整天在宫廷乐队里忙着排练、演奏,到夜里回到家已精疲力尽。劳累了一天的小孩子多么想休息一下,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时间也是好的。可是,他还继续坚持练琴,勤奋地作曲,抽空还得代替父亲到教堂里去弹琴。别看贝多芬年纪小,这时,他已收了一些学生,开始教课,做起小先生了。当小贝多芬刚刚闪烁天才的星光之时,命运就来叩他的门
贝多芬是毅力的化身。他和贫穷、苦难、冷酷的命运搏斗着,顽强地搏斗着 理想、信念在激励着他飞速向前奔跑。
一七八七年的春天,十七岁的贝多芬为了深造,他去当时的音乐圣地维也纳拜访他所崇拜的大音乐家莫扎特。
他见到了莫扎特,他的仪表并没有引起莫扎特的注意——凡人常常是不易引起权威者注目的。莫扎特望着远道而来、多少带着粗犷、土气的青年,略加思索之后,让这个青年坐到钢琴前,叫他弹奏一曲。贝多芬演奏完了乐曲,等待大师的评价,但莫扎特并没有给予赞许。接着莫扎特却出了一个很难构思和表现的音乐主题,让贝多芬当即按命题创作并在钢琴上作即兴演奏。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多少都带有一点轻视的目光瞧着贝多芬。也许他们心里想着:一个浑身都是土气的青年,真不知天高地厚,还要在这云集人材和贵夫人的文艺沙龙里显露头角!
贝多芬只是漫不经心的把这个场面扫视一眼。之后,他的目光集中在三角钢琴撑起的折音板上:明亮如镜的折音板上映出贝多芬的面影和一双充满
愤怒、沉思的眼睛。贝多芬微仰着头,凝思着,海浪似的头发向后掀起,他的一只手平放在键盘上,下意识的轻轻抚摸着琴键 乐思、旋律像激流一般在贝多芬的脑际中汹涌 不多时,停放在键盘上的手飞动起,钢琴立即发出一股闪电般的音流,贝多芬的钢琴即兴曲征服了人们。莫扎特凝神地欣赏着,他轻声的对他身边的朋友说:
“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不久他将要惊动全世界!”以后,贝多芬果然证实了莫扎特的预言。
滴水与五线谱
“人,帮助你自己!”
——贝多芬
贝多芬勤奋地学习着。
他在莫扎特和古典主义大音乐家海顿的指导下学习,之后,又跟有名的老教授阿尔比雷斯伯加学习。贝多芬不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他学习的能力、速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惊人的。尽管换了一个个老师,仍然满足不了他的要求。这样一个特殊而罕见的学生,是任何老师也显得无能为力了。老帅无法再教授这样一个天才,贝多芬很快超越了自己的老师。
贝多芬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惊人的成就,并非是一种天生的超人的力量,而是靠他自己滴水穿石的顽强精神所取得的。他曾告诫自己:“人,帮助你自己!”没有个人的勤学和奋斗,是不会产生天才的。
贝多芬很快占据了维也纳这块世界音乐圣地。贝多芬的暴风骤雨式的音乐很快取代了海顿、莫扎特的柔美的音乐,成了惊动世界的钢琴家。
但成名后的钢琴家贝多芬,仍像小学生一样在顽强的学习,努力地提高他钢琴演奏的技巧。后世流传着他苦学的佳话:
贝多芬一生是孤身一人,他没有家,终年居住在公寓和旅馆里。没有亲人陪伴,只有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每天他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的房间里没有热烈、亲切的谈话声,只有拨动人心弦的琴声 每当从贝多芬的房间里传出了动听悦耳的琴声,邻居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孩子们停止了打闹;青年恋人更为感到欢快与幸福 人们都屏住气息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真正的人民的音乐。贝多芬的十指象飓风般在琴键上掠过,他的手像海燕在键盘起伏的浪涛上飞舞——钢琴《热情奏鸣曲》暴风雨式的旋律,表现着音乐家壮烈的悲剧主题:一个奋斗的“我”和一个懦弱的“我”在搏斗着、抗争着,发出石迸天裂似的火山爆发,强力的“我”以势不可挡之力向前冲刺,弱小的“我”在不时发出悲怆的呼号声中倒下 人们被音乐的激情所俘虏。当清醒过来的时候,大家知道贝多芬是在练琴。随着琴声贝多芬住房的楼下房间的天花板上,时时有水珠嘀嗒嘀嗒落在地板上和妇人的头上,听得入神的妇人,以为是贝多芬描写流水的音乐使他陶醉,好象身临其境,产生的艺术的幻觉呢!当她们衣裙打湿时,才发觉是漏下的水,她们大惊小怪的叫喊:“屋顶漏雨了!”当仆人跑到上边一看,只见,贝多芬房间的地板上满都是淋洒的水。仆人没敢惊动我们的音乐家,他默默地站在门边观察: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弹久了,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
满了水,水悄悄地流到楼下
贝多芬有一个习惯,他的衣袋里终生装有五线谱纸、笔记(对话手册)和笔。他喜欢散步。有很多的音乐作品的乐思是在漫不经心的散步中构思产生的。一旦一个乐句,一个旋律 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立即捕捉住它们,生怕它们一瞬间偷偷跑掉,贝多芬随时便取出五线谱谱记下来。
一天的下午,天气晴朗,和风吹着树叶轻轻的颤动,有时发出飒飒的音响。这对音乐家是容易产生灵感的意境。贝多芬的学生陪同老师一起出外散步。街景,行人,五光十色的橱窗,都没有引起音乐家的兴趣,他们漫步到郊野。贝多芬失神的走着,顾及不到去欣赏那在西边天际上的美丽的晚霞和那远山的美景,他不停的在哼着新的乐句 身边的学生了解自己老师的癖性和习惯,没有打搅他,只随他走去 夜幕悄悄地降临了,贝多芬也没意识到。猛然贝多芬似想起什么急事,喊道:“我找到了我的主题 ”他奔跑到家里,没有摘去帽子,也没有脱去外衣,直奔黑色的钢琴。随即从钢琴中迸发出激越的音流,有如汹涌澎湃的海涛在喧响。他出神地弹奏,他已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的意境之中。他的学生默默地坐在屋的角落里。
贝多芬时时弹着,时时中断,谱写下新的作品。这样,时间过了好久,贝多芬感到饥饿,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餐。他这才发觉坐在屋角里的学生,吃惊地问道:“你什么时间来的?”学生只好对自己可敬的老师苦笑着。曾受伟大导师列宁赞颂而被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热情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如此完成的。
据高尔基回忆说,有一次列宁听了《热情奏鸣曲》以后说:“简直不知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真想每天都听它一次。真是了不起的、超凡绝俗的音乐。我一直自豪地、也许是天真地在想:人们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贝多芬写第九交响乐《合唱交响乐》时,几乎每天都到郊野中去,身带着笔记本和五线谱纸。在森林山谷中徘徊、游荡,进行着艺术构思,随时谱记下他的乐思。有时他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变成了如痴如呆的人,忘记了归返和进餐;有时遇到风雨,也任凭它们吹打,满头被风吹乱的头发象雄狮的鬣鬃一般在风中飞动,有时他的帽子被吹落,遗失在田野里。他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身心都溶铸在艺术的创作中,而忘却了现实中的我的存在。
在维也纳人人都知道伟大的贝多芬,人人都觉得这是一位如疯如癫的大音乐家。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饮食店,店里的食客、老板和仆人都十分崇敬地望着他,而又不敢上前去打扰惊动他。只见贝多芬神经质地用手指变换着节奏,敲打着桌面,像弹钢琴一样。时而,沉思凝想,一动也不动,时而又敲打起来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仆人走过来时,贝多芬喊住了他:“算账吧!多少钱?”仆人感到莫明其妙,不解地回答:“贝多芬先生,您还没吃一点东西呢!您看需要上点什么菜?”“请随便吧,什么菜都可以。最好不要扰乱我的 ”
随即他从衣袋里掏出五线谱,伏在餐桌上写下去
音乐、创作是贝多芬的生命的内容。他不满那现实世界,他几乎是仇视当时腐败的社会。人的社会不能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只有那不受人的统治思想制约的大自然才给我们的音乐家带来美感和欢乐。他比任何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所孕育着的自由元素,热爱大自然的美,热爱他不受人类沾污的纯净。他从争斗、杂乱、喧嚣的城市里走出来,从那
庸俗、卑劣、丑恶的人群中走出来,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他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宁静
不管是碧空万里还是雷雨的天气,贝多芬总是不喜欢戴帽子,任凭它炽热阳光的暴晒和风吹雨淋。有时他躺在绿茵如毯的草地上,望着高远的天空在瞑想,望着时时变换的流云出神;倾听着泉溪小河淙淙流淌的声音;委婉动听的山鸟的鸣叫使他听得入神 大自然的一切使我们感情奔放的音乐家产生无限的向往。
当时有人说道:“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还有人讲,从没有见过一个人像贝多芬一样爱花木、云彩、溪水、山野、自然 他似乎依靠自然而生活。”这话没有丝毫的虚夸,却是千真万确的。贝多芬也曾深沉地表白自己的内心,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 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幽静的乡间,他常常是从天明到夜幕笼罩山野和村庄的时刻,还独自在田野里散步。他这样的描述了自己的心境:“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找到了快乐——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他有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一八零八年完成了他的美丽的抒情长诗——《田园交响乐》,这是贝多芬一篇对“田园生活的回忆”。正像他在交响乐的原稿上写的:
“田园生活的回忆,不是绘画似的描写,主要的是感情的表露。”
但是,这部交响乐确实在有标题的每乐章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是最早的音画作品了。
第一乐章的标题:“初到田园时的愉快情绪。”乐章的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一个朴素、活泼的旋律,描写一个从空气污染的城市来的人,离开了喧嚣的城市跑到清静而恬适的乡村,突然感到新鲜,心旷神怡;主旋律发展下去,表现这个“城里人”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一切和美:多么新鲜的空气;农人在耕耘,牧人在放牧,孩子们多少带点野性在欢闹,这个“我”被激动得快活的叫起来,欢跳起来——。
第二乐章:“小溪边的景色”。这是交响乐最优美的一章。仿佛这是一个宁静的夏日,我们的音乐家躺在小溪边绿茵茵的草地上,他感受到:小溪静静地流着,闪着银亮的粼波;微风从耳边轻轻吹过,抚动着小草,树叶悄悄的絮语;远外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和农人的民歌 “我”完全沉醉在这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中了。乐章之尾,远处又传来了夜莺、杜鹃、鹤鹑的鸣叫,山谷的回应。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牧歌式的画面!
第三乐章:“农人们的欢会”。乐章以轻快的三拍子开始,吟唱出民歌的曲调,这是农人们的一个欢乐的节日,穿着各色各样衣服的农人们集合到场地上,大家狂欢歌舞,孩子、男人、女人、老头都出场了,大家有节奏地拍着手,如醉地狂舞着,有如旋风 突然,远处一声雷鸣,惊散了人群,而进入了第四乐章:牧羊人惊慌地牧笛声;赶着慌乱的羊群归返村庄;闪电雷鸣大作,大雨冲涮着田野
渐渐雨停了,天空的乌云飘散了,天边出现了彩虹,蓝天如洗;第五乐章开始了。天晴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和安宁,田野里的一切比以前更美丽
在五线谱上,伟大的贝多芬为人类写下了美的音乐,数不尽的乐谱渗浸
着音乐家辛勤、奋斗的血汗。
英雄 偶象 权贵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贝多芬
世人知道贝多芬这一不朽的名字,多半是因为他是惊动世界的伟大音乐家,但还不甚了解贝多芬的思想、性格、感情。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充满暴风雨式激情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在向旧的黑暗势力斗争和音乐革命上,他都称得起是一位革命先驱者。
他有高傲不屈的个性,他是一头雄狮,敢于对邪恶,丑和一切权贵发出震撼山岗的怒吼!当时,德国的贵族也要在愤怒的贝多芬的面前低下他们的曾一直高昂着的头。
革命者、英雄的一代在渴望着革命的风暴的到来!一七八九年,欧洲刮起一场大风暴——法兰西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这场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潮冲击着一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这也影响着贝多芬——攻陷巴士底狱的轰隆的大炮声鼓舞了青年的贝多芬。
当时,贝多芬求学的波恩大学是德国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常有政治性的集会、演讲和漾溢着革命激情的诗歌朗诵会。进步的教授在讲坛上勇敢地宣讲革命、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大学里有一位名叫奥洛格·希那哀特的教授,是革命党人——斯塔斯堡雅各宾党的领导人。贝多芬听他讲授德国文学。当象征着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这所大学时,希那哀特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自己创作的革命诗歌,呼喊着:“专制的铁链斩断了!”大学生们的革命热情被鼓动起来,他们狂热的探索着、追求着、行动着 希那哀特的革命诗集出版了,很快风抢而光。贝多芬买到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
唾弃偏执,
摧毁愚蠢的幽灵,
为着人类而战斗!
,
这,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干。
这,需要自由的灵魂,
爱死甚于爱谄媚,
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婢膝
须知在这等灵魂内,
我决非最后一个。
这些诗句激励着他,成为他后来创作《英雄交响乐》的动力。
革命是要流血的。
这位为贝多芬敬慕的德国文学教授,为坚贞的革命信仰在巴黎上了暴君的断头台。一位先驱者为真理、自由、民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殷红的血,在音乐家的交响乐中开出了火红的玫瑰花。
我们的贝多芬和先驱者一样在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民主而献身。反对黑暗专制,他希望有真正的共和国出现。他的同时代的人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在亲密的友人中间,很兴奋地谈论政局,非常聪明地下判断,目光犀利而明确。”“他爱共和的原则。 他渴望大家同心协力的建立国家(指共和国)的政府,渴望法国实现普选,希望拿破仑建立起这个制度来,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在贝多芬的心目中拿破仑是实现他共和政治理想的伟人,是打倒专制解放人类的勇猛的英雄。于是,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用音乐来歌颂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八○四年终于写完了歌颂这位伟人的交响乐——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
在这部辉煌的交响乐作品的扉页上,他怀着无限敬意和衷心的爱戴写道:“献给拿破仑·波拿巴”。
正当贝多芬准备把颂歌献给拿破仑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拿破仑称帝了!
拿破仑在法兰西人民的支持下,成为被人民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革命领袖,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人民把他抬上了高高地位。革命胜利了,他撕掉了革命的面具,踏着人民用鲜血铺垫的路,走上了帝王的宝座,做起“革命”的皇帝来了。革命的果实被他独吞掉,他在封建专制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了暴君的专制和压迫。这对法兰西人民和贝多芬是一个多么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民被愚弄了,被欺骗了,被出卖了!有谁能理解人民、理解贝多芬内心的不可言喻的痛苦和不可遏止的愤怒呢!
此时,在贝多芬觉醒的心灵中,这位伟人只不过是人们树起的偶像,这位英雄只不过是一个历史小丑。贝多芬象睡狮一样猛醒了,他要打倒他心中的偶像——他一怒之下撕掉了交响乐扉页上的献词,并要撕毁交响乐的总谱,在朋友极力的劝阻下,作品保留下来。
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平定之后,他在交响乐上重新题上: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贝多芬。他立下誓言:我的艺术,在于求得贫苦人们的解放。
《英雄交响乐》演出了。大剧院坐满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名流、显贵、艺术家,挂有红天鹅绒帷幕的包箱里坐着亲王、夫人、小姐。坐得满满的观众怀着欣喜的情绪等待演出开始。剧场内的灯熄灭了,独有舞台的脚灯亮着,映照着黑金丝绒帷幕,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此时整个剧场静下来,鸦雀无声,静得可以听见人们彼此的喘息声。一种赋有神秘和幻想的幽暗笼罩着 把人诱进艺术的幻想世界——沉重的大幕徐徐拉开:交响乐队奏出了雄浑、庄严、有力的主旋律
贝多芬用他独特的激情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写一位人民的英雄。
我们看见了暴君的残忍的统治,人民被屠杀,人民倒在血泊里,在苦难的深渊之中挣扎呼喊着,令人窒息;英雄冲着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血腥镇压站起来,大声疾呼,热血沸腾,他和人民一起同暴君作殊死的决战;刀光、血光、火光——暴君的屠刀滴着淋漓的血;血,一滩滩,血,浸染大地;沃野上将要开出血色的花朵;我们的英雄倒下了,在战鼓和号角声中,他又不屈的站起,面容和全身被血染,又去进行最后的搏斗 我们的英雄最后倒下了,再也没有从血污中站起来,他的血和人民的血流到一起。这是多么伟大悲壮的场面!
这一乐章描绘了英雄的业绩,也表现了贝多芬的不屈的英雄性格。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徐缓、低沉的旋律由远处出现了——这是人民内心刻着深深的哀伤,沉痛地悼念英雄之死,举行着葬礼,为英雄送葬。主题乐句在低音部出现,仿佛听到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葬人群的沉重的脚步声;没有人组织,没有号召,人民自动地加入了这送葬的行列,这队伍越来越壮大;交响乐的力度越来越加强,这是在哀痛沉默中的力的表现。忽然一个温柔的旋律出现了,好像是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又好似是安慰、抚爱 小提琴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独白,断断续续,像极度悲哀的呻吟。
但是,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第三乐章一开始就描写人民起来,在集聚力量,接着法国号角吹响了,是号召人民重新战斗的号角,又像是为英雄唱出了热情的胜利的颂歌。接着进人第四乐章,表现了人民的欢乐和自由,表现了音乐家的理想的王国。
当乐队演奏完最后一个乐句,剧场的观众仍旧浸沉在音乐的意境中。停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演出已结束,突然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掌声,鲜花、花束向站在听众面前的贝多芬飞去
演出轰动了整个维也纳,征服了维也纳,征服了贵族!
此后,上流社会向贝多芬——这头不驯的雄狮敞开了大门,贝多芬经常自由地出入他们的文艺沙龙。
一位亲王特意为贝多芬举办了一次艺术沙龙的音乐会。在府邸中作了精心的布置,在哥特式的古典建筑的大厅中灯光辉煌,猩红的中国地毯,桃木的护墙板上挂有波斯的壁毯,和文艺复兴时期铁相的油画,陈设着意大利艺术家的雕塑。最显眼的是在大厅偏中央的方形地毯上停放着一架名贵的大钢琴,支起的折音板明亮得可以照出人影。
德国、维也纳的名流云集一堂;在乐坛上红极一时,有名望的音乐家、钢琴家,还有沙龙中离不了的花腔女高音的歌星;显贵和他们的夫人、小姐,这些来客,彼此显示着自己的富有、豪华和美丽。他们穿着像古典绘画中描绘的豪华服装:金线织锦缎、威尼斯的天鹅绒、绣花的绸缎、柔软的黑貂、雪色的银狐;他们的头上、手上带着闪光耀眼的钻石、透明的蓝宝石、翠绿欲滴的翡翠、晶莹的琥珀 真是珠光宝色,琳琅满目。
当贝多芬从仆人打开的门走进来的时候,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都集中在音乐家的身上:贝多芬穿着一身不修边幅的衣服,不高而敦实的身材显示着音乐家的活力和粗犷。他的头和身体的比例显得硕大,鬣鬃式的黑发海涛似的向脑后披过去,一双永远带着看透人世不平的愤懑、抑郁、犀利的目光,咄咄逼人;紧紧抿着的嘴角的线条刻画出音乐家内心的苦痛和高傲不屈的心灵。他简直像一头怒狮。贝多芬对这些殷勤、谄媚的眼神不屑一瞥,径直走到亲王陪坐的位子。
贵妇人、小姐们纷纷向贝多芬涌来,将这个雄狮包围。她们拿出以往在社交上攫捉男人的手段,向贝多芬献上多情的温柔、殷勤和媚态。似乎,谁要能赢得贝多芬垂青便是获得了最高的荣耀。一位年青的贵妇人——沙龙的皇后,来到音乐家身边,讲着动听的暗示的私语;她渴望能取得音乐家的一缕黑发作为情往的信物,贝多芬允诺。当她向人们暗暗炫耀的时候,贝多芬揭开了谜底,那不是头发,那是准备好的一缕山羊胡须!这立时引起沙龙中满堂笑声。他嘲弄的不只是一个贵妇人,而是整个贵族。
在那个时代,贵族的宫廷里总是养有音乐家。他们不是爱惜音乐天才,而是让他们做为贵族精神享乐的侍奉者。就是连巴赫、莫扎特、海顿这样古
典音乐大师也是贵族的门下客。
贝多芬却不然,他要求与贵族平等相处,绝不做贵族的侍从者。维也纳的大主教卢多夫,喜爱音乐跟贝多芬学钢琴。平时,一个音乐老师教授这样一个地位显要有权势的学生,每次教课也要按世俗的等级和教规先向大主教通报,并且得先向学生——大主教行礼。但是,不屈从权贵的贝多芬不高兴这样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大主教也只好宣布免去这些常规礼节,让这位特殊的老师可以自由的出进。
他在贵族面前也是自由的。想演奏就演奏,想说笑就说笑,有时也大发雷霆。
音乐会开始了。贝多芬没有像其他钢琴家那样先向人们行庸俗礼仪性的应酬,而是走向那架名贵的钢琴前,坐在调节椅上,处在凝思冥想中。骤然,一连串平静的三连音,引出一个令人神往的旋律,把听众带到了音乐的幻境之中。这是大家极为喜爱而“完全被感情支配的一首”《月光曲》。人们陶醉了。恰在此时,一位伯爵在旁边高声讲话,贝多芬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音乐,根本不尊重音乐艺术创作的人,是对钢琴家的不敬。他发怒地站起,立即离开了钢琴 在座的亲王的母亲请他继续演奏下去,几乎是哀求,贝多芬像狮子一般吼道:“我不弹给这些蠢猪们听!”
主人——亲王忍受不了这种侮辱,上前指责。贝多芬寸步不让:“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
这种高傲地反抗,是对整个贵族阶级和权贵的挑战!
在欧洲的文艺史上,还有一段贝多芬与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的故事。歌德创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不朽的作品,也是世界
上罕见的天才诗人。在他近晚年的时期,他也很仰慕贝多芬,很想能有机会结识这位声震欧洲的音乐大师。他早年朋友的女儿裴蒂娜·勃朗太诺说过:“没有一个皇帝对自己的力量有他这样坚强的意识。”她崇拜贝多芬胜于歌德,她给歌德写信时谈道:“当我初次看见他时,整个世界在我面前消失了,贝多芬使我忘记了世界,甚至忘记了你,噢,歌德! 我敢断言这个人物远远地走在现代文明之前,而我相信我这句话是不错的。”
裴蒂娜的预言是正确的,事实证实了她的精辟的看法。
一八一二年,六十多岁的大诗人歌德,终于在波希米的浴场托帕列兹与贝多芬相见了。在这里留下了两位天才的历史镜头:
他们在一起谈论着人生、艺术和政治见解。他坦率直言地讲给歌德,说:“君王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 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
作为魏玛大公的枢秘参赞的歌德,是无法接受贝多芬如此激进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的,这些话反而刺伤了歌德的心。
他们在托帕列兹的大街上一同散步,在回转的路上遇见了奥地利王室的全体皇族(托帕列兹是避暑的胜地,中欧各国的国亲、贵族常常麇集此地)。贝多芬和歌德正挽着手臂在街上漫步,忽听前面传来了喧闹声,往前一看,只见一大群显贵,朝臣、卫侍簇拥着绘有皇族纹章的车马向他们跑过来。有皇帝、皇后、太子 歌德见到这威严、声势浩大的一群人马,顿时精神紧张起来,立即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停下脚步,脱掉帽子拿在手中,恭恭敬
敬地站在一旁;贝多芬看见了好笑,催他继续向前走。歌德没有听话,仍然垂立着。贝多芬背着手,高昂着头,向最密的人丛中闯去,毫不在意的穿过人群。皇后看见了贝多芬,并向贝多芬有礼貌的频频点头打招呼,太子洛道夫(贝多芬的学生)还脱帽向他敬礼 这一切歌德看在眼里,颇感惊讶。等人群走过,贝多芬回过头看看——远远地只见歌德还在向皇族深深地鞠躬。
事后,贝多芬毫不客气地讽嘲了大诗人歌德。
在这一点上,尽管歌德是伟大的诗人,在权贵面前,他的思想、情操、品德还是没有贝多芬伟大崇高!也表现了两位艺术大师的不同的个性。
歌德与贝多芬只暂短的相处一段,就分手了。而歌德是永远不会忘记这难忘的会见的。
与命运搏斗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是艰难痛苦的一生,是与残酷命运英勇搏斗的一生。
贝多芬的瑰丽的音乐之花,是从他痛苦、悲哀的心灵中开放的。
贝多芬一降生,来到苦难的人间,他第一口吮吸的不是人间的甘乳,而是苦汁。贫困、苦痛、病疾,人生的悲惨;打击、摧残,还有那数不尽的苦难伴随他的终生。
他的童年是在打骂中,苦涩的泪水浸泡中度过的。孩提时期,一般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温存抚爱中无忧无虑过着日子,而贝多芬却过早的分担家庭的负担,为糊口去到社会上找工作做。十一岁他加入剧院乐队,十三岁做乐队的大风琴师;有时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在剧院工作一整天了,夜里回到家里,已精疲力尽,他咬着牙,支撑着,作业余的音乐教师,去贵族家里给那些小姐们上音乐课。在客厅教小姐们练琴——琴声响着,他肚子饿得咕咕叫着,因为小贝多芬还没进晚餐。当他拖着有气无力的身躯走到家里,家里的人们都已入梦乡,只有可怜的母亲在昏暗的灯下等他。小贝多芬一头栽倒在床上,他多么想休息!喘一口气也是舒服的。慈爱的母亲把小贝多芬的头抱在怀里,辛酸的泪水滴淌在小贝多芬滚烫的脸颊上;人生的酸苦侵蚀着小贝多芬的幼小的心灵。
他在母亲的怀抱里略得憩息,稍恢复下体力,他又走到钢琴前,毅然打开琴盖——音乐又使他产生力量,又开始了一天一度的练琴。再忙、再累、再苦,小贝多芬是从来不间断练琴的。
生活的磨难,却磨练出小贝多芬顽强的奋斗意志。小贝多芬是压在巨石之下的一棵小小的幼芽,然而它却顽强地顶着巨石的压力成长起来。
小贝多芬长到十七岁,他怀着热切的进取心,独自走出家门,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学音乐。此时,贝多芬已是有很高演奏技巧的年青的钢琴家。到维也纳是来求教当时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想在他的教授和指导下进一步深造。不幸,他热爱的母亲病故,他痛苦地日夜兼程赶路,回到波恩城,母亲已入葬。他失掉亲人,失掉了家中唯一可依靠、可给予自己精神安慰的人,从此失掉了家庭中的仅有的温暖。母亲的去逝,父亲变得更放浪不羁,整天酗酒、赌博,在醉生梦死中摧残自己,也摧残这个家庭。他已失掉作父亲的
责任,不管这个家。他还常常在外边借债,丢尽贝多芬的脸。
十七岁的贝多芬,他竭尽全力地抚养起几个弟弟妹妹,还要把节余的钱用去给父亲还债。一个仅有十七岁的青年如何能承担了这样繁重的生活压力!这可悲的现实,艰辛的生活、精神上的苦痛,在贝多芬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
对于贝多芬来说,搏斗,不是单纯为个人能活下去,而是要为自己确立的坚贞不渝的理想、信仰——用音乐艺术号召人民去反抗专制暴政,争取人类的民主、自由和幸福去奋斗。
苦难生活的锁链是锁不住年青艺术家的理想翅膀的,也锁不住他的不屈的心灵和灵感。
他用生命的全部力量投入钢琴演奏艺术。他学习、研究欧洲各音乐艺术流派,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到海顿,都给他一定的影响。一七九二年十一月他又再度去维也纳,在这个音乐圣地,依靠他的发奋,成为维也纳第一流钢琴家。贝多芬的奇异的天才,得到人们的赏识。这个天地是他自己奋斗闯出来的,人们拜倒在他的艺术面前。
不久,他父亲去逝了,扔下两个弟弟在家乡。生活的厄运一个接一个跟踪而来。贝多芬没有失掉勇气,他把弟弟都接到维也纳。从此,他离开了家乡,定居在维也纳。
生活的折磨,使这位有才华的音乐家的健康过早地受到摧残。残酷的命运像可怕的黑夜里的魔鬼来叩他的门,贝多芬患了耳疾——一七九六年他的耳朵聋了!残酷的命运对贝多芬实施了残忍的酷刑,他遭受的打击太惨重了。他的真挚朋友和关注他的艺术家们都担心这个年青的艺术家会倒下去;公正的人们不仅要责问:现实——命运为什么要如此的毁灭一个天才?贝多芬是初放的瑰丽艺术之花,却遭到严寒的霜打!
贝多芬的内心剧烈地撕痛着,悲愁的阴影笼罩着他的青春的面容,人生的欢乐从此与他告别了。
一个音乐家,他感官直觉感受的是一个美妙、复杂、多变的音响世界。耳聋,意味着与这个世界的隔绝,预示着一个音乐家艺术创作的绝灭。贝多芬艺术生活的道路,有如在大海狂涛激浪中飘荡的一叶孤舟,随时有被浪涛吞噬的危险。他近于绝望地向自己忠诚的朋友,倾诉他难以忍受的悲痛,他寄信给他们,说:
“我的亲爱的、我的善良的、我的恳挚的阿芒达 我多么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极了。你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已觉得出有许多病象,我瞒着你,但从此越来越恶化 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如此,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回避我一切心爱的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他们永远不能了解我崇高的活动 要是我能完满地使用我的听觉的话,我将是多么幸福! 我最美好的年华虚度了,不曾实现我的才华与力量所能胜任的事情——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誓要超脱这灾祸,但又如何可能呢?!”
贝多芬渴望着美好的生活,在渴望追求中流露着内心的隐痛。在另一封给好友韦该勒的信中写道:
“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
能与人说话了——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是在我的这种专业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在剧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得懂演员的说话。假如我的座位稍远的话,我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 人家柔和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 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 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要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有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 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在此,我们听到了贝多芬发自内心的痛苦的呼声和命运抗争的呐喊。他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他又挺起胸膛向命运进行勇敢的挑战。但凶恶的命运的力量——恶的势力是强大的,不是一时可以战胜的,贝多芬要花出巨大的代价和力量。在逼人走向绝望的时刻,他仍能依稀看见光明,他说:
“ 你简直难于相信我两年来过的是何等孤独与悲哀的生活。我的残疾到处挡着我,好似一个幽灵,而我逃避着人群。旁人一定以为我是憎恶人类,其实我并不如此! 要是我能摆脱这病魔,我愿拥抱世界!我的青春,是的,我觉得它不过刚刚开始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更迫近它一些。唯有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你的贝多芬方能存活。
“我应当尽可能的在此世得到幸福——绝不要苦恼——不,这是我不能忍受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反动的社会和冷酷的现实夺去了音乐家的美好和幸福,可是它夺不去音乐家在音乐殿堂里创造的美,贝多芬生活在音乐的世界中。
耳聋以后,他更为勤奋的作曲。从一八○○年写成的第一交响乐起到一八二四年先后完成了九部交响乐,完成了《月光奏鸣曲》、《曙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共有一二百部作品。其中,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都是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的优秀作品。耳聋——残疾并没有使贝多芬屈服,却显示着贝多芬钢铁的意志。然而,从这些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想象,贝多芬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毅力和意志是伟大事业成功的母亲。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
他耳聋了,无法与人交谈、交流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有如大海一般丰富,耳聋使他感到窒息。在苦恼之中,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他随身携带着谈话簿和铅笔。在谈话簿上用笔与人们交谈。即使这样也无法挽救耳聋对他演奏的直接影响耳聋终于迫使他中止了演出。一八○八年,他痛心地开了最后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结束了他演奏的舞台生涯。
一八二二年,他为德国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悲剧《哀格蒙特》写的序曲,重新修改后再度上演。在最后的排练时,他要求亲自指挥。一个听不见声音的人将如何挥动他的指挥棒,如何指挥整个庞大的乐队?这是不堪设想的。
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他信任的望望交响乐队的演奏者们,人们都以崇敬的目光作了回答。他挥起指挥棒,随之乐队奏起了第一句乐句。他挥动着,乐队演奏进行着,渐渐指挥和演奏不合拍,演奏紊乱起来,无法继续进行。此时,受命运捉弄的贝多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他惶惑了,把旁边的朋友叫到他的跟前,拿出谈话簿,朋友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不要再指挥了,一切回去我再告诉你。”
于是,他立即跳下指挥台,对朋友说:“快走!”他不顾一切的跑回家。
打开家门,冲进去,一头倒在床上,双手痛苦地捂住自己的脸,一动不动地躺到傍晚。现在,音乐家的贝多芬什么都明白了——自己变成了可悲的废人!这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是多么惨痛的打击。
晚餐的时候,贝多芬脸色苍白的坐在那儿,脸上笼罩着悲痛的阴影。他进着晚餐,始终一言不发。饭后,朋友要告辞,贝多芬表示请朋友留下。他怕可怕的孤独的苦痛再来吞噬他
贝多芬为了事业,为了人类争得民主和自由,为了反抗那贵族统治的专权的黑暗社会,他奋战了一生,他孤独了一生。他终生没有建立过家庭,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温暖和快乐。
他在遗嘱中写道:“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他自己已够不幸、够艰难的了,可还收养了兄弟的遗孤——他的侄儿卡尔,成为养子。为了培养卡尔,贝多芬省吃俭用,把节余的钱存起来。贝多芬饱尝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不愿卡尔也如此活在世上,他把自己心中全部的爱和温情都给了卡尔,用自己一滴滴心血灌溉他成长。但是,这个卡尔不成器,辜负了伯父的心,他不懂得爱的情感的神圣。这个卡尔,变得放浪起来,离开贝多芬,使得贝多芬痛苦。他写信给卡尔:
“我还得再受一次最卑下的无情义的报酬吗?也罢,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要破裂,就让它破裂吧!一切公正的人知道这回事以后,都将恨你 如果联系我们的约束使你不堪承受,那么凭着上帝的名字——但愿一切都照着他的意志实现!我把你交给至圣至高的神明了,我已尽了我所有的力量,我敢站在最高的审判之前 ”
“像你这样娇养坏的孩子,学一学真诚与朴实决计与你无害;你对我的虚伪的行为,使我的心太痛苦了,难以忘怀 上帝可以作证。我只想跑到千里之外,远离你,远离这可怜的兄弟和这丑恶的家庭 我不能再信任你了。
你的不幸的父亲”
贝多芬太热烈地爱卡尔了,在愤怒、责怪卡尔没有多久,他又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的冲动,写信规劝卡尔:
“别说谎,永远做我最亲爱的儿子!如果你用虚伪来报答我,像人家使我相信的那样,那真是何等丑恶何等刺耳! 别了,我虽不曾生下你来,但的确抚养过你,而且竭尽所能的培植过你的精神的发展,现在我用有甚于父爱的情爱,从心坎里求你走上善良与正直的唯一的大路。
你的忠诚的老父”
贝多芬爱得炽烈,渴望见到卡尔的心又急切,他宽恕地向卡尔呼唤:
“我亲爱的儿子!
一句话也不必再说了——到我的怀抱里来吧!你不会听到一句严厉的话语 我将用同样的爱接待你。如何安排你的前程,我们将友好地一同商量。我以荣誉为担保,决无责备的言辞!那是毫无用处的。你能期待于我的只有殷勤和最亲切的帮助。来吧——来到你父亲的忠诚的心上。来吧,一接到信立即回家吧!
你的父亲”
孤独的贝多芬——这位充满崇高炽烈父爱感情的音乐家,在此封信的信封上,又用法文醒目地写道:
“如果你不来,我定将为你而死。”
这种真挚、博爱的感情并没有感动卡尔,也没有能教育他回心转意。他的灵魂变得更为堕落:他空虚而绝望,于一八二六年之际,卡尔开枪自杀。他没有死成,重情感的贝多芬却因之几乎送命。
贝多芬经受了这次沉痛地打击,他近于绝望地呼喊:
“噢,神哪!救救我吧!你瞧,我被冷酷的人们遗弃,因为我不愿和不义妥协!接受我的祈求吧 噢,残酷的命运,不可摇撼的命运!不,不,我的苦难永无终了之日!”
在这个专制、无情的社会里,贝多芬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善良美德,而是不义歹毒;需要的不是有创建的天才,而是愚昧的奴才。现在,有谁去同情去救他呢!
伴随着精神上的磨难,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上的困难。
贝多芬有一天要出门会客(他很少会客),看见自己脚上穿的靴子破了,想换一双,在屋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可以更换的靴子。想买一双,他翻遍了自己的衣袋,所搜索到的钱,不够买一双靴子。他一气之下闭门不出。他难过极了!他不时地想着:一个给社会和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音乐家,却要变得一贫如洗,跟乞丐似的!而那些不学无术和出卖灵魂的丑类却富得胀破了肚皮。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贝多芬苦恼、发怒,但他还不能明白造成这种社会畸形和丑恶现象的原因。他只是困惑不解、苦闷、忧愁
他没处可去,却时常默默地坐在下等的咖啡店里,消磨着生命的时光。顾客们痛饮喧闹时,他坐在角落里,嘴衔着长长的烟斗,吸着粗糙的烟草,眼睛望着一个方向,一动不动地坐上半天,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丝笑容。人们几乎认不出这头发灰白的老头,就是当时轰动世界的大音乐家贝多芬。
他越来越孤僻,他不愿抛头露面了,人们在市街上不易见到他。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乱糟糟的寓所里,谢绝一切人们的来访。有时,他独自一人到郊外散步。贝多芬穿着破旧的大衣,衣袋里放着谈话簿。路人见到他感到惊奇:他的灰白的蓬乱的头发在风中飘动着,眼晴深陷进去,紧皱着眉头,脸上露着愤怒、痛苦的表情。有时走在暴风雨中,毫无感觉,不时发出一阵狂笑,就像暴风雨中的李尔王 有一次,他异样的行动引起警察的注意。警察以为这癫狂的奇怪老头是流浪汉或者乞丐,把他强行带到警察局,他反抗着、抗议着:
“我是贝多芬!”
这也无济于事,仍不能改变警察的看法:“流浪汉,不要骗人了。”警察毫不客气地说,“贝多芬会是你这种样子嘛!”
受了侮辱的贝多芬大声的叫骂 到后来,一个认识贝多芬的人赶来证明,局长慌张起来,再三地道歉赔礼,请他出来,并特意赠送贝多芬衣服,派人送他回到寓所。
这些人间的苦难、悲痛、忧伤 并没有使贝多芬颓废、绝望和失去对事业的信心。他像被囚在悬崖峭壁上的普罗米修斯一般忍受着苦难,经受着考验。
人间没有欢乐,他创造着欢乐,他讴歌着欢乐——他忍受着生活的接连不断地打击,于一八二四年又完成了不朽的作品——《第九交晌乐》。它表现了席勒的《欢乐颂》的主题,歌颂了光明和欢乐。
《第九交响乐》首次演出时,全剧院的听众几乎发狂了,有的高叫着,
有的流泪,有的狂跳,全场爆发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以连续五次的热烈的掌声向贝多芬致敬。在这个有礼仪的国家里,欢迎皇帝的出场,也只有三次鼓掌。整个会场为这种狂热而骚动,使警察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赶来维持会场秩序。而贝多芬却听不到这掌声,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把他拉到台前,他才发现这狂热而动人的场面,他感动得晕倒了。贝多芬今天真正获得到了欢乐。
三年之后,在一个沉闷的大雷雨的日子里,天空打着闪电,响着雷鸣,贝多芬带着人间的苦痛、愤懑,离开了人世。一双陌生的手——年轻音乐家安基姆·希顿勃兰纳替他阖上了眼晴,而不是卡尔。
不朽的音乐家,终于结束了他伟大而痛苦的一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