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歌王”——舒伯特

飘流的生涯

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不赞叹——舒伯特的音乐是美的,是充满抒情诗意的,是迷人的。

李斯特称颂舒伯特说:“他是世界上从来未曾有过的充满诗魂的作曲家。”他还把舒伯特比作是“自由天空中的鸟似的生活在音乐之中,任他自己灵感的双翼飞翔,而唱着天使的歌 ”

人们在悲愁时,听到他的音乐,你会感到生活是快乐的;人们在苦难时,听到他的音乐,你会找到幸福的:人们在失望时,听到他的音乐,你就会看到光明和希望

舒伯特和他的音乐气质一样,尽管他过着飘泊的生活,但他是不知道忧愁和痛苦的,他乐观地生活着。

舒伯特一生是非常贫穷的,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常常没有保障。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家庭,社会上更没有他的保护者,他孑然一身,孤独一人。他几乎过着近于乞丐的生活。这样一个天才,由于罪恶的社会,使他落到这种地步!

在充满幻想的少年时代,舒伯特在神学学校里读书,学生生活很苦。他住的屋子在寒冬大雪飘落的时节也不生炉火,冻得他浑身发抖,手都红紫发木了,还在练琴。课余时间,他身上披着棉被还伏桌写作歌曲。饮食粗劣,也不充足。一八一二年,他在写给兄长的信中,有这样的记述:

“ 我们常常想吃点水果却没有,饮食也非常粗劣,从早餐到晚餐相隔足有八个钟头啊! ”他希望哥哥能可怜他,给他寄点零用钱,信尾的落款写道:

“你所爱的、有希望的而最可怜的弟弟舒伯特。”

穷苦艰辛的生活,并不能挫伤还是一个孩子的舒伯特的进取心,也不能减少他酷爱音乐的志趣。他觉得音乐是人们创造的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其乐趣是奥妙无穷的。

他勤奋地写作歌曲,却没有五线谱纸,常为获得了几张五线谱纸高兴得手舞足蹈。今日的少年学生是不会体会到舒伯特当时的快乐心情的。

他写作、学习特别勤奋,需要的五线谱纸的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可是,自己没有钱。他常对着空荡荡的桌面叹息:

“若有买纸的钱,我每天都可以作曲了!”

他的少年同学听了都很同情他,有时便一起买来五线谱纸送给舒伯特。舒伯特对大家的帮助非常感激,认为同学们送给他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舒伯特为了感谢同学们的真挚的友情,他激动地提起笔即兴地在五线谱纸上谱写下赞美真诚友谊的歌曲,赠送给他可爱的学友们。

五年的学校生活结束了,命运把他推进这个奥国的混浊的社会海洋里,像一片落叶在浪涛中飘流。他找不到起码可以维持自身生活的职业,过着飘泊的生活。

舒伯特是一个流浪者,然而又是一群热血青年们的崇拜者。围绕着舒伯特有一大群不满社会现状又有所追求的年轻人。他们经常聚会于咖啡店、酒吧间、俱乐部里。在晚上一起高谈阔论,探讨音乐,议论时事,谈理想,而
能给他们快慰的是舒伯特的音乐。他们一起不分彼此,一人有困难,大家解囊相助,每个人都很豪爽。舒伯特更为突出,他创作歌曲换来的微薄稿酬,常常倾囊而出,供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富有魔力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来到了维也纳城,倾城轰动,维也纳像处在澎湃的春潮之中。帕格尼尼在维也纳变成了比奥地利皇帝还伟大,吸引了所有的人们。帕格尼尼要在维也纳举行独奏音乐会,上流社会的公爵、伯爵、贵夫人、小姐抢租剧院的包厢;一些云集在维也纳的音乐界的名流更想见识见识他们的同行。舒伯特的朋友们也很想得到参加音乐会的机会,但没有那么多钱买票,急得没办法。舒伯特见到大家那种焦急为难的情形,他站出来安慰大家说:

“诸位,别焦急,请等一等,我来想办法,一定让大家能欣赏到帕格尼尼大师的演奏。”

说罢他转身匆忙地奔出咖啡店,消失在街市的人群中。“咱们可爱的舒伯特会有什么办法呀?他又不是一个富翁 ”留下的人们在议论。

夜幕降临了,它神秘地笼罩了维也纳,给这个音乐城涂着上了特有的色调。舒伯特年轻的朋友们又聚会在咖啡店里,在消磨着这个可期待的夜晚。大家一直等着他们“舒伯特会”的明星,可是舒伯特还不见来。大家情绪很不安定,没有舒伯特,他们的聚会就失去了吸引力

咖啡店的门打开了,他们急切盼望的舒伯特走进来,不,不是走进,简直是冲进来的。他的脸上漾溢着难以克制的兴奋和喜悦的神色,欢快的呼叫着跑到大家中间,右手高举着,喊着,“你们看,这是什么?”

大家这才注意到他们的舒伯特的手里拿着的是音乐会的入场票。他们围上去,戏闹地抢夺着;舒伯特命令说:

“不要抢,每人都有一张!”

人们高兴得跳起来,呼喊着:

“舒伯特万岁!”

他们都如愿地参加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

当他们从剧院走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才想起问及舒伯特从哪弄来的钱,舒伯特风趣地回答:

“出售五线谱。”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舒伯特离开大家去赶写新的歌曲了,用创作出的歌曲稿酬为大家换取了入场票。

“歌曲之王”

在世界上,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在歌曲创作的水平和数量上可以超越舒伯特的音乐家。

舒伯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多首优美的歌曲。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流行七大洲。世界人民称他为“歌曲之王”。

他的歌曲创作充满了灵感,一旦一个乐思从他脑中产生,很快被写成有优美旋律的歌曲。

他头脑里装满了激发他创作激情的乐思、乐句、旋律和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他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随时可以提笔作曲,常常一气呵成。好像为歌
作曲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

舒伯特的头脑是音乐的泉源,歌曲象泉水般滔滔不断地流淌出来。

《魔王》是世界名曲,也是近一百多年来检验一位歌唱家水平的作品,舒伯特在写这首歌曲时才十八岁。那时(一八一五年)有位作曲家的朋友希本回忆舒伯特创作这首名曲的情形,写下他目睹的情景:

有一天下午,我和一位朋友相约,一同去拜访我们的舒伯特。我们来到他的家里,走进室内,看见舒伯特正手中拿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集激动的朗诵着《魔王》。他挥动着手,在室内来回踱着步,猛然他停止了诵读,立刻坐在桌前,提笔疾书,不多久他就为《魔王》谱好曲。他没有钢琴试奏,我们一起跑到孔微克德那里去,在那里我们又遇到了几位朋友,都想听听他的新作《魔王》之歌。在这次“舒伯特会”上,舒伯特热情地为大家演唱了刚创作的歌,他自己弹着琴作伴奏。大家都被这只歌吸引住了,好像看见:

一位父亲抱着自己的小儿子骑在马上,在黑夜笼罩的森林中飞奔,四周是一片黑暗,寒风吹得树木颤抖,充满了恐怖。儿子看了头戴王冠露出尾巴的魔王,呼喊着:“父亲,你可看见魔王?”父亲没法使儿子的惊慌能得到镇静;这时森林只有雾瘴和狂风吼叫,儿子更加恐怖;魔王却唱着优美的歌,来诱惑他。儿子在拼命呼救,父亲也感到恐怖,他加鞭飞奔,等回到家,儿子已吓死

有位老钢琴手罗吉卡,被歌所感动,他自己不会唱,就深情地弹奏这只歌。后来,有人非难这首歌曲中常常出现不协和的和弦,他站出来为其辩护。他在钢琴上边弹着这些不协和的和弦,边说明这些和弦正表现了魔王出现时产生的恐怖、战栗的气氛。

舒伯特当时把这首他个人喜爱的歌曲,赠送给歌德。大诗人收到了,不能欣赏,反而不快。后来,一位女歌唱家演唱了《魔王》,歌德才受感动。可见历史上的一切伟大人物,并非在各方面都表现得伟大。世上还是有真知灼见者:李斯特把它改编为钢琴曲;柏辽兹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

舒伯特废寝忘食地进行写作。他十一岁就近视,时常夜晚睡觉不摘眼镜。有时在半夜或清晨神经质地爬起来,把想好的旋律疾速写出来。有时他和朋友谈话,忽然脑子里涌现出乐思,他停下谈话置客人于不顾去写东西。朋友知道舒伯特的创作习惯和他的艺术个性,对此毫不介意。

《鳟鱼》也是首流行很广的名曲。它描写“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一样,我站在小河岸上,静静地朝它望,在清清的河水里面,它游得多欢畅。 ”这首活泼、明亮、欢畅的歌曲,就是作曲家在深夜里产生了创作冲动,伏在床上写成的。

舒伯特不放松任何时间,他深深感到时间就是生命。他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一样,在客厅、茶会上,在大街、剧场,在休息、浴池里 他都在头脑里积极进行艺术构思。

舒伯特由于贫穷营养不足和写作过于劳累,身体健康状况是不好的。有一次病重了,不得不住院治疗,朋友们热心的关怀他,真诚地劝他要好好休息。朋友走了,他仍休息不住,一直在心里想着为诗人缪勒的一首诗《美丽的磨坊姑娘》谱曲。不多久,他在灵感中捕捉到他要写的音乐旋律和形象,便躺在病床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到今天的歌曲。

写作、音乐对舒伯特的一生来说,就是他的职业和工作。从他十三岁创作了一首四手联弹的钢琴幻想曲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写成的被世人称
为《天鹅之歌》的歌曲集及《C 大调交响曲》止,只有十九年的创作时间,却写了如此之多的音乐作品,可见他的休息时间是极少的。使他头脑可以得到休息的时间,恐怕就是他们的“舒伯特会”了。在这种集会里,常常是舒伯特为大家演奏自己新创作的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他的演奏常常把大家带进他创造的音乐境界,造成忘我的状态。即使在这种音乐会上,他的大脑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休息。

一天,舒伯特跟往常一样,跟朋友约定一起来到他们常去的酒店。他俩等待其他朋友的到来。他翻阅桌上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被诗集中《听,听,

云雀》一诗所吸引。他读着读着,嘴哼起“, ”的旋律,用手指在餐桌上敲打着音乐的节奏。

“舒伯特,今天咱是来愉乐的 ”

舒伯特立即打断朋友的话,好像怕美妙的旋律会从他脑中跑掉似的,急忙说:

“现在我脑中又涌现出一个动人的旋律,”说着他便从衣袋搜寻纸。可惜没有找到一张纸,“现在有纸就好了,不管什么纸都好!”

他身边的朋友急中生智,随手取过餐桌上的菜单,把它翻过来,用笔在上面画了五线谱,交给了急迫中的舒伯特。舒伯特得救了,他拿起朋友的笔,立刻在菜单上写下了名曲《听,听,云雀》。

舒伯特进行音乐创作是艰难的。一个作曲家再没有条件,也应当备有一架钢琴供自己作曲来用。可是,当时的舒伯特连一把小提琴也没有,别说具有那昂贵的钢琴了。作曲时实在需要用钢琴,他就跑到维也纳的咖啡店、酒吧或朋友家借弹。在维也纳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维也纳人时常发现作曲家舒伯特在某条大街上的一座楼房前徘徊,漫步。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向楼上的一个窗口张望 人们都以为平时不亲近女性的舒伯特现在可能在追求楼上哪家的小姐呢,不然他为什么在人家的窗前痴痴徬徨?也可能像西班牙、意大利的恋人要在自己心爱人的窗前唱浪漫的小夜曲。这对舒伯特这样一位有才气的浪漫曲的作曲家来说,写几首小夜曲是不难的。

后来,这个秘密被揭破了:这窗口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画家,是舒伯特的朋友。他家有一架钢琴,允许他作曲时用。只是平常画家要作画,怕受琴声打扰,他们朋友间便订下一个“条约”:只要在画家不进行创作时,他尽管随意来弹琴演奏自己的作品,如果在创作,就不便来了。他的热心肠的朋友订了一个暗号:他不作画时,他的窗子上就要挂起白窗帘,约他去弹琴。舒伯特在窗前徘徊,是因为楼窗没有拉起白窗幔,他在耐心地等待

这些动人的故事,也可能后人增加了些传说的色彩,但仍然不失其真实,仍然表现了作曲家一生中献身音乐艺术,战胜坎坷艰难的顽强意志,不知疲倦的勤奋精神。

并立着的两座铜像

世界乐坛上有两颗最明亮的星:贝多芬和舒伯特。

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戏剧性和浪漫主义,在舒伯特的音乐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两位伟大音乐家都可以说是充满诗魂的艺术大师。

贝多芬的一生是反抗黑暗现实,与残酷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舒伯特的
一生是采用另一种方式,在和不公平的现实及苦难的命运进行着乐观主义的斗争。舒伯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暴风雨式的大声疾呼,而是用一种对腐败的社会采用轻蔑漠视的乐观主义去进行反抗斗争。

贝多芬和舒伯特有着同样伟大的精神、同样的崇高品德、同样光辉的艺术成就。

贝多芬一生写了九部交响乐,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十部钢琴和小提琴合奏的奏鸣曲,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曲和其他器乐作品,在声乐方面贝多芬为我们遗留下七十多首。他以交响音乐艺术大师屹立于音乐史。

舒伯特一生也写了九部交响乐,四十多部重奏曲,一百多部合唱曲,六百多首歌曲。他以抒情的浪漫曲——“歌曲之王”永垂史册。

贝多芬、舒伯特两位大师同居住维也纳城。

年轻的舒伯特一直仰慕着伟大的贝多芬,但他们终生未能相见。直到贝多芬的暮年,一位出版商是舒伯特的朋友,约舒伯特去会见贝多芬。舒伯特带上自己的歌曲集,随同朋友一起去拜访,来到贝多芬的家里,真是时运不好,贝多芬外出了。他没能见到慕念着的贝多芬,却把他的作品留下,赠送给贝多芬。

过了一段时间,贝多芬得了病回到自己的寓所。一病不起,终日卧床,他的友人在身旁守护着,担心贝多芬寂寞,从桌上的书堆中取了一册书放在贝多芬的枕边,供他阅读消遣。谁知无意中放在枕边的书,就是舒伯特的作品。贝多芬看过之后,惊叹不止,大加赞赏:

“这些作品充满了灵感和诗意!”

贝多芬看到这位作曲家不凡的作品,非常想见到舒伯特。等这音讯传到舒伯特那里,舒伯特急忙赶到贝多芬这里时,伟大的贝多芬已经处在病危的弥留时刻,见到舒伯特已不能说话了。他们之间想念而不能相见,相见而不能相谈。这是何等的痛苦呵!贝多芬怀着相识太晚的遗憾与世长逝了。

舒伯特心中非常痛苦。他和人们一起为贝多芬送葬,他和十二个人一起手持火炬把贝多芬的遗体送到墓地。在葬礼上,人们沉痛地为贝多芬念了由音乐家的朋友——奥地利诗人格里尔帕采尔撰写的祭文。

在归返中,舒伯特和几位友人同入酒店,他斟满一杯酒高高举起,悲痛地对大家讲:

“为席上先死者干杯!”

谁知舒伯特竟自己抽到了这不幸的死签。贝多芬逝世后的一年零八个月,舒伯特也相随离开了世界。

舒伯特一直心中念念不忘贝多芬,在他临终的时刻,他对弟弟和朋友们

说:

“请把我埋葬在贝多芬的墓旁。”

他的至爱亲朋们按着遗嘱,把“歌曲之王”埋葬在贝多芬的身旁。

舒伯特的墓前矗立着墓碑,墓志是作曲家的朋友格里尔帕采尔撰写的(诗人是没想到刚给贝多芬写了祭文,又给舒伯特写了墓志铭):

此处葬着音乐的丰富的宝藏和更美的希望。

弗兰芝·舒伯特长眠于此处。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生,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死,享年三十二

岁。

人们当你来到这墓前,请你脱帽吧
人们站在他墓前悲悼的时刻,首先会想到:舒伯特,如果他在那社会上不是没有一席地位,如果他不是过于贫穷,他不会过早地死去!

今天,在美丽的维也纳的广场上,高高地并立着永远闪着光芒的两位伟大音乐家的铜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