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1804—1857)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将俄罗斯音乐引向世界,并为俄罗斯近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 年 6 月 1 日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的诺沃巴斯科伊。父亲是大地主。因为家庭优裕,格林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 10 岁开始学习音乐。叔叔家雇有一支管弦乐队,为他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

1818 年,14 岁的格林卡随父母移居彼德堡,进入一所贵族学校。在学校中,他掌握了七八种欧洲语言,并同时从著名作曲家费尔德学习作曲,随著名钢琴家麦亚学习钢琴。假期间,他则回到乡间,去叔叔家的乐队参加演奏。

从学校毕业后,格林卡本来有机会在政府供职,但他却无心于此,回乡参加了叔叔的乐队。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并且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

1824 年 5 月,迫于父亲的压力,格林卡前往彼德堡,在交通部任职。他的工作很轻松,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用来继续学习音乐。其间,他结交了许多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学艺术家,尤其和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格林卡曾把普希金的许多诗作谱成了歌曲。

1828 年夏天,格林卡辞去工作,与朋友一道出国,前往意大利学习音乐。当时,格林卡非常喜爱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他最初

的一些作品明显带有意大利音乐的痕迹。意大利的音乐家也很快便熟悉了格林卡,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位出色的俄罗斯作曲家来到了意大利。每当他走过大街时,常有人说:“看,这位就是俄罗斯音乐大师。”

然而,渐渐地,格林卡意识到意大利音乐与自己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并不全然相同,他尤其不喜欢某些意大利歌唱家过分注意外在效果的作风。

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曾请格林卡为她写一首出场的咏叹调,用在唐尼采蒂的歌剧《浮士德》中,格林卡答应了。但这位歌唱家不断提出莫名其妙的要求,格林卡改来改去也未能令她满意。俩人终因审美情趣的不同,不欢而散。

事后,格林卡对别人说:“我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意大利人,因此,我渐渐已认识到要以一个俄国人的感觉来作曲。”1833 年 7 月,他告别意大利,返回了俄罗斯。

回国后,格林卡向朋友谈起他想创作一部俄国人的歌剧,大家十分赞赏他的想法。文学家茹科夫斯基立即向他提供了歌剧题材——民族英雄伊凡·苏萨宁的事迹,并建议由罗曾男爵编写脚本。罗曾原籍德国,他的俄语程度只够上半瓶子醋,又常常出入皇宫,对皇室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他的脚本不仅文字拙劣,而且还想方设法将苏萨宁歪曲成像他一样的沙皇走卒。格林卡拿到剧本后,大为气愤,他坚持剧中的苏萨宁应当是纯朴勇敢的俄罗斯农民形象。在与罗曾的争执中,作曲家寸分不让,罗曾终于无计可施,只得服从。歌剧临公演前,又生出新的枝节,有人代表沙皇向格林卡建议将歌剧剧名易为《献给皇帝的生命》。当然,还得圣旨说了算。

1838 年 12 月 9 日,歌剧在彼德堡上演,受到热烈欢迎。

这部歌剧在俄罗斯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评论家所说:“这部歌剧解决了俄罗斯艺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现了俄罗斯歌剧。格林卡
的歌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俄罗斯音乐时期。”

当然,也不免有人说三道四。格林卡在《札记》中写道:“有些贵族说我的歌剧是‘马车夫的音乐’。这话说得对,说得好。因为在我看来,马车夫比老爷们强多了!”

不久,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团指挥。他很喜欢这项工作,高高兴兴地上了任。

由于长期缺乏正规训练,宫廷合唱团的水平低得令人难以置信,队员们甚至连谱都不识。格林卡到任后,首先要求歌手们学会识谱。队员们懒惰成性,嘀嘀咕咕,不肯就范。格林卡毫不迁就,以身作则,亲自授课。格林卡的讲解清晰生动,队员们兴趣日浓,能力大有长进。

为了补充新歌手,格林卡又亲临各地挑选。他在基辅教区发现一名贫苦农民的儿子很有天赋,便领他到彼德堡,住在自己家中,亲自指导,又送他去意大利深造。这位青年便是乌克兰的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古拉克—阿尔戴莫夫斯基。

格林卡在合唱团工作得有声有色,必然渐渐引起一班不学无术者的妒忌发难。格林卡忍无可忍,自知难以为继,于是在 1839 年借口身体有恙,提出辞呈。当局求之不得,暗自欢喜,欣然同意。

格林卡完成前一部歌剧后,就曾打算根据普希金的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再写一部歌剧。普希金非常高兴,立即着手脚本写作,但就在这时,横遭不幸,在决斗中被刺。其余部分遂由别人合作完成。怀着对诗人的思念之情,格林卡投入了这部歌剧的创作。他拒不纳客,把自己关于屋里,在房间中走来走去,集中思考。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通宵处在狂热的状态中,幻想不断地涌现,歌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1842 年 12 月 9 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彼德堡大歌剧院再度爆满。演出结束后,人们向作曲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但谁也不曾注意到还在演出过程中皇家包厢就已经空无一人了。龙颜不悦,格林卡当然不免遭到上流社会的大肆攻击。1844 年 6 月,他再度出国,来到巴黎。

在巴黎,他结识了著名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格林卡十分敬重柏辽兹的作品,与柏辽兹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格林卡说:“柏辽兹待我十分亲切,这是那些傲慢的巴黎艺术家们所做不到的。”柏辽兹在巴黎举行音乐会,亲自指挥上演格林卡的作品。音乐会十分成功,一时间格林卡的音乐成了巴黎音乐界的热门话题。

第二年,格林卡来到西班牙,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西班牙结交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朋友,其中不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格林卡当时在一封信中写道:“西班牙民族音乐是我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必须向赶车人、工匠以及其他普通百姓求教,十分注意地倾听他们唱歌。”在西班牙期间,他写有许多作品,其中以管弦乐曲《马德里之夜》最为著名。

1847 年 6 月,格林卡返回故乡,集中全部精力投放在创作上。第二年,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这部作品得到了极高评价。柴科夫斯基后来说:“就像橡树存在于橡实中一样,全部俄罗斯交响音乐都存在于《卡玛林斯卡亚》之中。”

1856 年,格林卡再度出国,前往柏林。这时,他的健康情况突然恶化,病情急剧发展,终于在举目无亲之中,于 1857 年 2 月 15 日病逝柏林。丧事
匆匆,墓碑上仅仅刻了一行姓名。

1857 年 4 月 5 日,格林卡移柩彼德堡。如今在他的周围,如众星拱月,埋葬着他的一系列优秀继承者:达尔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格林卡生前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们编在一起而已。”但人民仍然深深感谢这位忠实的儿子,感谢他为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您推荐

门德尔松(1809—1847)

人人知道这是一位幸运的作曲家,富足的生活环境使他避免了许多作曲家未能避免的艰辛坎坷。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于 1809 年 2 月 3 日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

舒曼(1810—1856)

19 世纪,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其间人才辈出,如过江之鲫。有许多音乐家不仅擅于演奏、精于作曲,而且热衷于以文律乐、著书立说。其中之佼佼出类者当首推舒曼。 罗伯特..

肖邦(1810—1849)

“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对于肖邦的音乐,再不能比舒曼这一评语更为形象、准确了。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Chopin)1810 年 2 月 22 日出生在波兰华沙附近。父亲..

李斯特(1811—1886)

瓦格纳(1813—1883)

瓦格纳是位音乐家,也是一位倔强的斗士。他不仅曾荷枪实弹出入于战斗的烽火,而且驰骋于歌剧的改革中,与陈腐的传统、保守的世俗展开了英勇的搏击。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

勃拉姆斯(1833—1897)

人们常说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有三位,因为这三位作曲家的名字都从字母 B 开始,所以又称“三 B”。他们是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于 1833 年 5..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大胆而准确的选择,决定了柴科夫斯基一生艰难坎坷的命运。 彼得·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于 1840 年 5 月 7 日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