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1809—1847)

人人知道这是一位幸运的作曲家,富足的生活环境使他避免了许多作曲家未能避免的艰辛坎坷。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于 1809 年 2 月 3 日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才能出众,素质极高,她会好多种欧洲语言,还是一位优秀的希腊语学者,她会绘画,更会弹琴唱歌。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亲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两岁时,门德尔松随家人移居柏林。3 岁时开始和 7 岁的姐姐芬尼一齐随妈妈上音乐课。教学组织得很有章法:开始时每次 5 分钟,直到孩子们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后,才渐渐延长时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始终坚持指导督促孩子们学习音乐。

后来,门德尔松一家曾一道前往巴黎。两个孩子因此而有机会受教于杰出的钢琴教师比戈夫人。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技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回到柏林后,父母把孩子们的文化教育托付给了德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海塞的父亲,并且请作曲家、钢琴家路德维希·伯格给他们上钢琴课,作曲家、指挥家采尔特教他们作曲及通奏低音记谱法;亨宁教小提琴,罗塞尔教绘画。孩子们整天勤学苦练,非常用功,除了星期天外,每天都是早晨 5 点钟起床开始一天的功课。

门德尔松 9 岁时首次公开演奏钢琴。第二年他参加柏林合唱团,演唱童声男高音。这时他开始练习作曲。他最早的作品是一首合唱,题为《庄严动人的歌声》。那时,他还写有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三重奏》,两首钢琴奏鸣曲,四首风琴曲以及一些歌曲、小提琴奏鸣曲等等,甚至还有喜歌剧。这些作品虽不免充满稚气,但同样都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华。

门德尔松的家庭在德国知识分子中很有名望,哲学家黑格尔、诗人海涅,著名作曲家韦柏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门德尔松从小就认识他们。12 岁那年,他的老师采尔特还把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向至交——诗人歌德作了介绍。73 岁的老歌德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喜欢他的演奏,喜欢他的即兴创作。门德尔松成了歌德家中不可缺少的常客。老诗人曾留小门德尔松住在自己的家里,每天早晨给他一个吻,下午再增加一个,待他十分亲切。小门德尔松对老人更是尊敬爱戴。他们常常手拉手一道去花园散步,在歌德身旁,小门德尔松觉得自己长大了;看着孩子,歌德也变成了一个“老天真”。每到下午,门德尔松便为歌德弹两个小时钢琴,一部分是巴赫的赋格,一部分是即兴演奏。老人坐在旁边认真地欣赏。一曲终了,都要展开热烈的讨论。傍晚,家里的人便聚在一起玩牌。

门德尔松于 1821 年 11 月 6 日在魏玛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讲述了他在歌德家的生活。信中写道:“他人真好,我觉得他那些画像一点也不像他本人。他看起来根本不像 73 岁,倒像 50 来岁。”四天之后他又写道:“每天下午他总要打开钢琴,对我说:‘今天你还没有弹琴给我听呢,来热闹一下吧。’然后,便照例坐在我身边静静地听。我大半是即兴演奏。每一弹完,他便赐我一吻,或者让我吻他。你们简直想象不出他对我是何等仁慈友善。当提到离开的日子时,歌德就敞开他那雷鸣般的嗓子,责骂采尔特要将我带
回老巢——他称呼我们的家为老巢。他命令采尔特老老实实地把我留下,自己走。每当我为他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时,都发现他对贝多芬的音乐不太有兴趣。他认为橡这样的作品不能让人感动,只能让人惊讶。他说,一个人仅用钢琴便能演奏出如此强的音响,假如是几十人组成的交响乐队来演奏,真是不可想象。”在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与歌德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为一位孩子居然能如此生动地描绘出老诗人的音容笑貌而感到惊讶。

歌德非常关心门德尔松的成长,他用自己的名望和威信,为门德尔松提供了各种帮助。为了使们德尔松的才华为更多人了解,他曾多次特地为门德尔松举办了个人音乐会,每当乐曲结束时,他总是带头鼓掌。他为门德尔松精心编织的“保护网”,成为门德尔松的艺术道路通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门德尔松 17 岁时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仲夏夜之梦》,19 岁就读柏林大学。

门德尔松成年之后,写有许多传世之作,他的 49 首钢琴小曲《无词歌》更是脍炙人口。此外,他还创建了蜚声世界的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在 19 世纪“重新发现巴赫”的呼声中,1829 年,门德尔松 20 岁时指挥上演了被人遗忘长达百年的《马太受难乐》。这是一部被誉为“18 世纪最高音乐成就”的作品。它的复演,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作者约·塞·巴赫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中所本应占据的至高地位。

人们常说门德尔松是一位幸福的音乐家,的确言之不妄。他家境富裕,成长顺利,从来不曾领略过饥饿贫穷的痛苦。然而,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很难理解表现在许多作曲家音乐作品中的斗争精神与悲愤心境。

门德尔松曾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见过俄罗斯天才的作曲家格林卡。当时,格林卡正在生病。门德尔松可能觉得对方不过尔尔,谈吐之间总带有嘲弄的口吻。经大家再三请求,门德尔松才勉强演奏了他的一首轻快的小曲。人们听了,反应都很冷漠。事后,大家一致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激情,缺乏刚健之气,缺乏强烈的思想性。格林卡说:“我听了他的演奏,实在无法据此判断他的才华。”门德尔松见到柏辽兹时,态度也是如此,并且对柏辽兹的作品深不以为然。柏辽兹说:“门德尔松实在是太敬爱死人了。”对于门德尔松狭隘保守自以为是的作风,这真是中肯切要的批评。

1847 年 5 月,传来了姐姐芬尼去世的消息,门德尔松悲痛万分,一病不起,半年后,同年 11 月 4 日,逝世于莱比锡,其时仅 38 岁。

富足的生活环境,竟也未能让门德尔松避免英年早逝的噩运。

为您推荐

舒曼(1810—1856)

19 世纪,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其间人才辈出,如过江之鲫。有许多音乐家不仅擅于演奏、精于作曲,而且热衷于以文律乐、著书立说。其中之佼佼出类者当首推舒曼。 罗伯特..

肖邦(1810—1849)

“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对于肖邦的音乐,再不能比舒曼这一评语更为形象、准确了。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Chopin)1810 年 2 月 22 日出生在波兰华沙附近。父亲..

李斯特(1811—1886)

一位东欧作曲家曾以其烈火般的激情雷电般的气势,闪烁在 19 世纪西欧乐坛中,留下了至今不灭的光辉,他就是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 年 10 月 22 日生于匈牙利雷定镇..

瓦格纳(1813—1883)

勃拉姆斯(1833—1897)

人们常说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有三位,因为这三位作曲家的名字都从字母 B 开始,所以又称“三 B”。他们是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于 1833 年 5..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大胆而准确的选择,决定了柴科夫斯基一生艰难坎坷的命运。 彼得·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于 1840 年 5 月 7 日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

德沃夏克(1841—1904)

爱国主义,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但是对身处被奴役国家的德沃夏克来说,却是一面鲜明而真实的旗帜。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ak)1841 年 9 月 8 日生于捷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