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中,有一位十分能干的小兄弟,叫微波。微波犹如电视的“翅膀”,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就是靠了它,才得以跨山越水,飞过重洋,走进千千万万百姓家。
微波与电视同出现于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电视与微波却一直没有缘分。没有微波,电视也就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微波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德国的潜艇部队十分猖狂,常在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广阔的水域,袭击英、美的运输船队和军舰。战争之初,英、美的运输船队,每100艘中几乎有90艘是被潜艇击沉的。邱吉尔和罗斯福为此感到异常头痛。1904年5月,英国科学家试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微波雷达,于是奇迹出现了,深藏在海底的德国潜艇在微波雷达上显现出来,再不是来无迹,去无踪的幽灵了。英、美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新技术,大力制造微波雷达,到1943年5月,仅仅三年时间,英国海军便大量装备了这种雷达。从此,海上战争的形势大大改观。微波雷达成了潜艇的克星。德国潜艇部队1174艘潜艇中,被微波发现后炸沉的就有785艘。微波为盟军的胜利立了赫赫战功。
战后,科学家开始将高度发达的微波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微波再一次大显身手。科学家们发现,频带很宽的电视节目信号,只有调制到微波波段,才能做到远距离、高质量地传输。于是改用微波传送电视节目。电视从此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
由于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保证能在视距内进行,而地球表面两个看得见的物体的距离约50公里,所以,远距离传送电视节目,需要每隔50公里设置一个微波中继站。中继站将前一站传来的信号接收下来,加以放大,再向下一站发射。如此一站一站传下去,直到终端。这种方式如同接力赛跑一样,我们把它叫做微波接力通信。今天,世界上所有开办电视广播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幅员辽阔的国家,如前苏联、美国、中国,都建立了由千百个微波中继站与电视台共同组成的广播电视网。
但是,在地面建立微波干线和中继站,常常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沙漠地带和大洋上,根本不能设置微波中继站,电视节目的传送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扩展传送距离,美国早在1957年就开始试验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1962年,前苏联发射了。东方3号”和“东方4号”宇宙飞船,并利用飞船进行电视新闻实况报道,获得成功。1963年,前苏联又通过“闪电1号”卫星,在莫斯科和海参威之间交流电视节目。1964年,美国发射地球“同步静止通讯卫星”成功,揭开了电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利用同步通讯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相当于在空中设置了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里面装有微波转发放大设备,它能接收地面卫星站发射出的电视微波信号,经放大处理后,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卫星站。用这种方式传输电视节目,能将电视节目高质量地传播到一大片地区,收到地面发射台不可比拟的效果。这种站得高、传得远的新技术,使电视节目实现了跨洋过海——洲际传播的目的。
目前,地球上空有几十颗通讯卫星,由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管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全球通信卫星系统,总部设在美国的华盛顿,有130多个成员国。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有六颗卫星为亚洲服务,两颗在太平洋上空,四颗在印度洋上空。1987年在日本举行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国对日本一战,就是通过太平洋卫星转播的。英国维斯新闻社向亚洲地区传送的国际新闻,则先要通过大西洋卫星,用微波传给太平洋或印度洋卫星,再由太平洋或印度洋卫星向亚洲地区转播。中国以前每天播放的国际新闻,是通过国际航班邮送维斯新闻社提供的新闻录像带,运到后经过编辑处理,在电视台播放,一般要晚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所以,观众收看到的新闻,实际上已经成了旧闻。1980年,中央电视台分别与英国维斯新闻社和美国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签订了通过卫星收录国际新闻的合同,并于当年4月1日开始,每天播出两社通过卫星传来的国际新闻,约10分钟。从此,国际上当天发生的事件,我们当天晚上就能收看到了。
80年代是“广泛利用卫星”的10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法、前苏联,都相继发射了用于本国的广播通信卫星。这些卫星与地面微波干线、微波中继站组成了立体电视广播网,大大提高了电视广播的质量和速度。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从此,结束了新疆、西藏地区不能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历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