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说起来,斯特里普的片子算不上最“累”的片子。那里毕竟都是有连贯的故事在讲,只不过你得费些脑筋才可以弄懂许多细节,体会出其中的微妙之处。比如你要是去看《广岛之恋》这样的法国“新浪潮”影片,半天都搞不明白这些看起来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互不相干的片断之间有什么关系,那男人和那女人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究竟要干什么。我不得不惭愧地说,那场电影把我看得睡了过去。如果不是为了上课学电影史,我想不会有谁愿在这儿受累。
但是当年我在电影资料馆看《广岛之恋》时,电影院里坐无虚席,门外全是等票的人,大家都是慕名而来。那会儿法国“新浪潮”电影正在中国电
影圈内外走红,有谁不以看一场“新浪潮”的代表作为荣?——那天我不知道我周围有多少人看得睡着了,因为就是睡着了也不能说,那多跌身份!包括我,我也没敢说。
那时候中国出了一大批在“新浪潮”等外国电影艺术流派影响下的“探索电影”,多半也是拍得朦胧晦涩,构图富于视觉冲击力,节奏极其缓慢,人物有如画面中的活道具,气氛非常沉闷。这里面拍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黄土地》。《黄土地》一出来,在中国电影界如石破天惊,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看不懂。只有少数的评论家热情地为《黄土地》唱赞歌,直至《黄土地》赢得世界荣誉。在《黄土地》得到普遍地肯定后,在电影圈里就没有多少人好意思说自己看不懂了。这时候,电影和电视剧界都开始盛行拍节奏缓慢、构图讲究、气氛沉闷的“探索片”,电影评论界里一片叫好,报刊上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评论文章,我想,电影圈外的普通观众一定看得一头雾水。
说到这里,并不是想里对“探索片”做“几几开”的评价,只是想说,在一片“歌颂探索”的氛围下,探索片的好坏就分不出了,好像是看不懂的就是高雅,就是好。其实探索片和普通影片一样,也有好坏之分,良莠不齐。以我所看到的好的艺术探索片,如《黄土地》,虽然你可能对创作者的艺术背景并不了解,但你可以感觉得到创作者一种喷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那大块大块的凝固不动的黄色高源和沟壑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直奔你的心底的血脉深处,这一定是炎黄子孙所特有的回应。你可以看不懂,你却会受震动,这就是它的艺术力量所在。其实你受了震动,你也就懂了。
看一部劣质的“探索片”,就不会感到这种冲击。你看到的是矫揉造作的故弄玄虚。当一个想像力贫乏的导演拿不出新东西的时候,让人看不懂是种很好的掩护。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不等于是有创造力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没有艺术的冲击力,只有无聊和苍白,特别是如果你了解一点圈内的术语和流行趋势后,对这样的伪高雅之作就特别反感。
在电影的发展史上有过许多次的创新革命,每一次的试验探索都曾走得很远,甚至远离人们的欣赏习惯,但是每一次的探索都不会恒久。电影的主流仍是市场上的商业片。因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商品,如果没有人看,赚不回钱,电影将走向灭亡。电影的这种性质使得电影始终不会走到远离观众的道路上去,也会使许多为“玩”艺术而拍出各种古怪探索片的人们成不了大气候,自生自灭。真正的电影艺术大作,一定是将电影艺术的探索与电影的观赏性结合得非常好的片子,一定是很好看,让你看得感觉不到技巧,其实又处处是技巧,这才是大师级的水平。就在如行云流水般简明易晓的剧情推进中,你能感觉到它背后无限深远的蕴含。以我看过的片子而言,《辛德勒的名单》是这么一部,还有《阿甘正传》。
讲了这么半天,可以用几句话把这一节再概括一下:看不懂的艺术片也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片子虽看不懂,却能使你深受感染,坏的艺术片子其实和商业片的坏片子一样糟糕。电影中的真正伟大之作一定也是很好看的片子。如果你真看不懂的时候,不必爱面子假装懂了,不如承认自己不懂来的可爱——也许你周围的人也都没看懂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