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真实”

真实电影派的出现与摄影机性能的改进提高、机体重量的减轻有着绝对关系。“真实电影”最基本的观点是反对传统的35毫米摄影机,代之以轻巧灵便的16毫米摄影机。16毫米摄影机可以由1人携带操纵,配上轻便的同步录音装置,只需要有两个人便能组成一个小巧精干的摄制组了。

电影自从有了声音以后,所有写实主义的电影(包括纪录电影和冯·斯特劳亨的虚构写实主义电影)和新写实主义电影(如罗西里尼的将真实生活重新组织或重新编演的电影)基本都还是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在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和运用自然光线;反对好莱坞明星制度,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真实电影大大向前超越一步,它的特征是:

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比如,常常二三人组成摄制组跟踪拍摄对象进入各种环境、空间,同时摄录下影像和声响,不进行隐蔽拍摄,拍摄者就处在真实事件之中;
不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只有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素材。

从写实主义的排演电影到真实电影的直接从生活中发掘剧情,展开、完成影片,可谓是纪录电影学派发展演变的结果。

真实电影兴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法国和美国,倡导者们声称:他们的灵感来自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创造了“电影眼睛”理论,是一位提倡即景拍摄法的导演。他在20年代拍摄的一系列新闻片式的影片中,给后人很大的启迪和教益。他的影片的银幕冲击力主要来自抓拍实情实景。真实电影运动正是沿着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实践继续前进的。

真实电影运动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有让·卢什、法朗索瓦、莱辛·巴赫、马利奥·吕斯波利。让·卢什原是一位人类学家,生于1917年。为了进行人类学研究,他买下一架摄影机,记录和研究人的生活。渐渐地,他拍出了一些带有普遍观赏性的长片,引起社会各界注意。当他的拍摄手法、剪辑手法和导演手法已经进入专业水准时,影片《我,一个黑人》诞生了。这是让·卢什1961年创作的一部纪录片,影片是在尼日尔制作的。他因长期在黑非洲法语区从事考察工作,因此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相当充足,完全用纪录片手法,以采访形式贯穿其间,非常自然、生动、真实。评论家们说,“真实电影”始自《我,一个黑人》的诞生。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的电影导演,让·卢什的视角明显地与众不同。他更关心‘人”的行为和心理、生理状态。在他最著名的影片《湖滨纪事》里,他带着摄影师和录音师走到大街上,逢人就提问:“您幸福吗?”然后他把各式各样的回答巧妙地剪辑在一起,成了一部关于“幸福”的“众生相”。他的作品还有《美丽的五月》《远离越南》等等,共计120余部。卢什等人拍片资金都很少,又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拍片,所以带给电影以全新的观点。让·卢什等人的真实电影观念达到了比维尔托夫更真实的程度。由于让·卢什的努力,一个新片种、新职业出现了,使个体意义上的自由拍片和制片风行起来。有人赞扬他比戈达尔走得还快、还远!

理查德·利科克是美国真实电影派的关键人物,1948年,他曾经作过费拉哈迪最后一部影片《路易士安娜的故事》的摄影师。电视的出现,为他这一代人开辟了影视艺术结合交流的广阔天地,也促成他们形成“真实电影”的理论与实践。《陶比》是利科克在1955年为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它引起《生活杂志》专栏记者罗勃·米尔的强烈兴趣,于是主动帮助利科克购置起一套轻便摄影器材,并且聚合梅斯尔斯兄弟和唐·阿伦等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米尔和利科克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初选》摄制于1966年,接着又创作了《艾迪·撒克斯在明尼亚普利斯》《大卫》(按照自然过程拍下的青年吸毒者在戒毒中心的戒毒过程)和记述著名影星简·芳达的影片《简》以及《不要回顾》《蒙地雷热的歌曲》等等。米尔的记者目光和利科克的“电影眼睛”让这一流派的作品从题材、主题到社会道德伦理诸方面,均产生了迥异于一般性影片的新鲜感受。这也算是在好莱坞控制之外,美国写实主义电影的再度兴起。

真实电影的拍摄方法和规律,决定了这种类型影片不能预料事件的发展结果会如何,只能随着情势的起伏变化来反映其本身,形成反映就是目的和价值。例如《尼赫鲁》一片,本来是要拍摄他竞选胜利的经过,结果完全两样,变成了电影制作者与题材之间关系的研究了。有时为了将冗长的材料连
贯起来,找到买主,他们也利用暗室技术做些人为的加工处理。

因此,美国真实电影导演说,他们和观众差不多,只有等影片拍完了才最后知晓事件的结果和意义。他们不要干预和参加进去。但法国的真实派导演却说:不,他们绝不是旁观者,一定要参与进去!这表现在让·卢什的作品里,经常插入自己对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访问和争论场面,也表现在《惩罚》《人性金字塔》里,他请业余演员与自己做即兴表演。这或许就是真实派电影在美国和法国两块不同的土地上,花开两地而颜色各异吧。

真实电影派的原则宗旨如此,他们拍片子的局限性就在所难免了。这就要求导演能及时发现事件的变化和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求摄制组精悍、判断快、反应快、行动敏捷。作为一个电影流派,“真实电影”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一般故事影片创作提供了一类更真实的摄制手段。如约克·罗齐埃在《再见,菲律宾》(1962年)、特吕弗在《胡作非为》(1959年)、戈达尔在许多部影片里,都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为您推荐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

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

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   电影本身有一种能力,它能够将客观世界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有着现实性、存在性。街头电影运用的就是这一点,电影镜头记录和反映的就是现今美国都市普通居民和边缘人群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把一些西方国..

根植于真实的情感空间

根植于真实的情感空间   (一)爱的主题   爱,是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世俗老套,却又最感人。爱有多种,影片《花木兰》中就彰显了父爱大如山这一主题。影片开端中的花木兰,由于受到外在环境的限制与束缚,在自我认知、自我肯..

真实性是现实电影的生命

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电影借助技术,以活动的画面配以立体化的声音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沉浸于视听盛宴中,画面形成的虚拟的场景中受着声音的诱导,才能够完全感受到画面的超真实性。声音中的优..

想象性与真实性的镜像呈现

想象性与真实性的镜像呈现   “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姜文影片的重要标签之一。[3]学界在具体分析魔幻手法、特征与效果时,对“想象性”特点多有论述,但还没有抬高到视觉风格的层次,这对认识姜氏影片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电影本身:真实还是虚构?

反思电影本身:真实还是虚构?   自从电影诞生以来,它由最初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杂耍”,到后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电影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问题一直是被讨论的话题。“从世界电影史来看,由逼真性与假定性形成的两大电影美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