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评委,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百所知名小学作文竞赛”的评奖工作。当我读完江苏泰兴师范附小常粲同学写的《写给戈壁滩的姑妈》一文对,我被文中的“情潮”打动了。评委们也一致同意给该文评为一等奖。我深深感到小作者成功的秘诀是“以情取胜”。
这样一篇优秀作文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宝贵的经验。为此,编辑部书面采访了作者及他的辅导老师周剑波。他们的回信果然令人欣喜。
在谈到文中的“情潮”来自何处,发源在哪里时,周剑波老师信中说:“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记真实的事,点点滴滴,只要真实就行,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说真心话,写真实事的文风。”老师的正确导向,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实际,从观察入手,从写实起步,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因此,这篇文章,正如周老师指出的那样:“文中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没有空洞的高谈阔论,只是以晚辈的身份,向长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但读来却如涓涓流水,妮妮动人”是的,文中“我”送别姑妈那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奶奶在多少个除夕之夜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家人在电视屏幕上见到姑妈时的惊喜激动之情,如同这“情潮”中的三个浪峰,一个接一个涌来,动人心弦。
小作者在信中谈体会的一段话,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她说:“《写给戈壁滩的姑妈》的材料都是真实的。记得刚写时,也没有想到选材和构思,眼前总是浮现出姑妈的样子,并像电影似的,涌现出关于姑妈的许多往事,我将这些记忆排好队写下来,一口气足足写了3000字写这篇文章,我一直十分激动。当我写到‘多少个除夕之夜,奶奶总是眼泪汪汪地呼唤着您的名字。她老人家多么希望您能回来,大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时,眼前马上浮现出奶奶每年吃年夜饭时老泪纵横的情影,我的眼睛也模糊了。我从中悟出了一个写作文的道理:要打动读者,首先自己要感情投入,更重要的是要用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说得多好啊,真、善、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充实、多彩的生活是产生真情实感的土壤,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我们就会从生活的沃土里,吸吮乳汁来浇灌和催开情感世界的花朵。
有了感受有了情,如何组织表达,把心中的情感抒发得准确充分呢?这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在小作者的来信中寻找答案。小作者说:“当我把初稿给爸爸看时,爸爸笑着说:‘这还不是文章。只有内容还不行,你还是筹划一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儿应详写,哪儿要略写。’于是,我想起周老师的话:‘该写和详写的人和事、景物和场面,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而又使你激动不已的东西进行的。’于是我想到,姑妈是一个‘支边’的教师,她用热血和甘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那些失学重返校园的学生便是小草和花朵。我眼前的沙漠中
顿时出现了一片绿洲。这时,我才觉得:姑妈身上感人的事迹很多很多,令人永不忘却的场面也有一大串,但围绕‘绿洲’,扣住‘希望工程’这一主题,来表现人民教师对失学儿童的爱心和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才是令人‘激动不已’的材料。明确了这一点,我又把刚写好的文章里的材料,重新排队编号。有些材料‘落伍了’,有些材料‘变瘦了’,有些材料‘丰满了’。爸爸要我把改好的文章读给妈妈和家人听,全家人都热泪盈眶。而哭得泪如雨下的竟是80岁的奶奶!”
小作者的这一段话,把自己选择、组织材料,提炼中心思想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在有了真实材料之后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倾吐,那从笔端奔涌而出的心潮就会更浓烈,也就更具有感染力。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写信的时间选在“新年的钟声里”,结束在“正月初一凌晨”,更增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之情。这些细小的安排,足见小作者用心之巧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