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诗人往往通过联想手法来叙物言情。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不
同的联想形式,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诵读欣赏古
诗的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试举几例。
一、对比联想。由对立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如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里,诗人就用了两个对比联想,对勤劳贫困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表示了愤慨。
二、接近联想。因不同事物之间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如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头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的各种景物本来是没有联系的,诗人按照接近联想,很自然地把夜半时分的景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等,巧妙地串在了一起,表达了作者旅途愁苦之感。
三、相似联想。因事物的相似特点所引起的联想。如李贺的《马》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就是两个相似联想:月光下,万里平沙,就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又从明晃晃的燕山弯月的样子,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战场上的一种兵器——“钩”,从而抒发了作者一番思战报国的壮志。
四、因果联想。由某种原因想到了结果,或由某种结果想到产生的原因,如王安石的《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从结果联想到原因,从而赞美了梅花似雪一般高洁,又具有不同于雪的幽香的品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