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乡教委会马嗣先
在语文课中,有许多篇课文出现“我”,有的“我”是作者自己,有的“我”却不是。有的“我”从课文中很容易看出是“谁”,如《我的旅行》中的“我”是“小豆瓣”,文中交代很清楚。
最容易引起人们混淆的是《少年闰土》中的“我”,因为这里的“我”很像作者自己,所以有的同学直接把书中的“我”干脆称之为“作者”或鲁迅。这种说法是不妥的。
《少年闰土》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其理由有三:
1.本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节选出来的。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我”自然也是虚构的。当然,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都有它的塑造“原型”,但这“原型”绝非就是他本人,用“我”只是作为第一人物写法的需要。
2.从课后练习题第1题后面3个小题中也可以看出,所出现的“我”均加上引号,由此可证明“我”不是作者。
3.再从本组的《写作例话》中更清楚地看出“我”并非作者。《例话》写道:“作者用闰土和‘我’的对话,生动地叙述了看瓜刺猹这件事。”显然,作者、闰土和“我”是三个人。
实际上课文中的“我”就是文中提到的“少年”,是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我”对于贫苦农民给予深厚的同情,揭露了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我”向往新生活的愿望。当然“我”的思想会含有作者的“影子”,含有作者的立场观点,但决不能把“我”理解为就是作者自己。
在什么情况下书中的“我”才是作者自己?凡是真人真事或回忆文章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我”是作者李元兴同志,《别了,我爱的中国》中的“我”是作者郑振铎同志,这些文章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
因此,在学习时应认真读书,理解课文,不应把“我”都称之为作者自
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