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主题、支撑主题的物质基础。写作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即事明理、即事寓情的过程。倘没有材料,“理”和“情”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孤魂”。
材料来自哪里呢?作者平时的积累。积累材料,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储材”。储材有多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亲自观察储材,即在实际生活中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获得材料;二是调查采访储材,即为了某一写作目的而有针对性地向他人搜集材料;三是阅读学习储材,即通过读书、读报、读刊等方法摘录各种材料。储材应当勤奋,应当不厌其多。邓拓先生说,在搜集材料上“应该向农民学习随身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因此,我们应随身携带一个本子或一些卡片,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事物和信息,随时记下头脑中偶然迸发出的思想闪念,随时记下各种精彩的事例和格言等。这样,久而久之,在写作素材方面,我们便是一个“富翁”了。
储材不是消极被动地积攒材料,储材的过程也是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的过程。鉴别材料是为了挑选那些有价值的材料。储材不厌其多,但这不意味着储材就像拾破烂一样见物即捡。事实上,并非所有事物和信息都有价值,像张三吃饭打了个饱嗝儿,李四不小心跌了一跤之类就没有储存的必要。给材料分类是为了胸中有数,更好地熟悉和利用材料。由于文章的主题是不同的,所以,所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把众多的材料整理得像一个档案库一样井然有序,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赋予材料以生命是为了灵活地对待材料,让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全部得以开掘。材料作为主题的物质基础,不能机械地承托着主题,它应与主题水乳交融,在有机的结合中说明和显示主题。
然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赋予材料以生命都不能离开思索。
思索是储材的灵魂,是我们储备有意义的东西而并非一大堆无意义的文
字符号的先决条件。经过思索而积累起来的材料反过来也可以推动思
索,这些富有活力的材料往往使我们文思泉涌。鉴别材料、给材料分类,
锤炼着我们的逻辑思维,而众多的同类型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又能诱发
出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种种构想。思索——储材——思索,在这种螺旋式
的循环中,我们总可以把文章写好。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