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写文章,材料选得很好,但写出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淡肤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写事,只是将事情经过平淡地叙述一下;写物,也只是对其外表描述一番。对所写的事物没有深入挖掘,事物蕴含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显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写作时,要根据自己所写事物的特点生发开去,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含义。
陶铸同志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在描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之后,又生发开去,向深层挖掘:由松树的风格,联想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而且要求“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的风格。这样,文章的含义就深远了。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一连串的事件叙述完了之后,主题已很明确。然而作者并未就此停止,而进一步写道:像母亲这样“平凡”的人,“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紧接着,又挚诚地表示,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使中国所有的母亲都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来寄托哀思,报答母亲的深思。这样,作者热爱母亲的深情厚意,就升华到一个博大深远的高度。这不仅是一般的母子之情,而且同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跃然纸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挖掘,文章才骤然生辉。
鲁迅先生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要深”,就是写文章不满足于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要根据所写的事物去做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工作,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这样,文章的主旨才能升华,文章的含义才能深刻。写文章犹如挖井取水,不掘到深层,难涌出清冽的泉水来。要想写出立意深远的好文章,就应该在对材料的挖掘上下功夫。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