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因此,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和现代的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之间和集与集之间巧妙地利用情节张弛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念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很讲究文章的波澜。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是采用悬念法使文章形成波澜,故事曲折生动。文章叙写了陈
伊玲的两次“考试”。“初试”时,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那些评选时带着“苛刻”和“挑剔”神情的专家们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至此,读者以为陈伊玲被录取是必然的了,然而,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复试”时,陈伊玲“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这奇怪的突变,使“在座的人面面相觑”,令读者惋惜不已,而陈伊玲也未做任何解释,只是带着歉意“飘然”离去。这样,文章就制造了悬念,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苏林教授去寻访陈伊玲,遇到了她的弟弟,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因,陈伊玲也得以被录取。文章就在这一起一伏、曲折变化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优秀青年形象。
文章形成波澜的方法,除了悬念法以外,主要还有:①对比法,如《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造成故事的曲折变化,把一个粗野、势利、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②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梦寐以求的于勒,竟在去哲尔赛岛旅游的船上不期而遇,吓得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避之若瘟神,这就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③误会法,如《潘虎》,通过潘虎对“我”的误会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我”也获得信任并委以重任。④抑扬法,如《荔枝蜜》,开始“我”对蜜蜂极为讨厌,而最终却“梦见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文章一伏一起,变化多姿。⑤倒叙法,如《同志的信任》,课文开头描绘了一个紧张神秘的片断,紧扣读者的心弦,然后再回过头来,依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写来,文章一张一弛,曲折动人。⑥夸张法,如《变色龙》,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从而讽刺了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走狗奴才,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