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几名“小记者”来到《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进行采访。
走进一间安静的小屋,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嗬,好一个书的海洋!接着,一位遨游者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一位中年男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对明眸透过镜片闪着智慧的光。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人——《光明日报》记者、作家梁衡。看着他的面容,又一个感觉告诉我:这是一位挺和蔼、热情的人。说明来意后,采访便开始了。
问:梁老师,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打好语文基础?
答:中学生应过好语言关。过语言关的捷径,但也是笨办法,那就是背书,储存字、词、句,积累资料。我曾说过,写文章要“胸中墨一桶,手里墨一管”,这样,胸中的墨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笔端。胸中的墨多了,就可以把欲说的话形象地表达出来。比如,一首诗中写“鹰击长空”,描写雄鹰在天空中飞,不用“飞”字,而用了一个“击”字,多么有力啊!还有“燕剪春风”,这个“剪”字用得多妙啊!
问:背书,那不是很苦吗?
答:当然是苦,不过,当你“背进去”了,你就不会感到苦了。比如,一个人在欣赏一幅名画,在画前一连站了几个小时。从表面上看,他站在那儿好长时间,很累,可是,他是在欣赏名画,在有滋味地咀嚼精华,他会感到很甜的。背书也是一样。背的名篇多了,对自己写作自然会产生影响。比如我在写《晋祠》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出《小石潭记》等名篇,这就会有利于写作。
问:背的东西多了,会不会束缚创造力?
答:背书是为了吸收,创造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举个例子,隋炀帝虽是暴君,但还是有点才华的。他写过一篇文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几句就是模仿隋炀帝的,但由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意,现在人们差不多都忘了隋炀帝的句子,只记得王勃的了。
问:梁老师,现在中学生学习任务挺紧的,你认为在难得的空闲时间里读什么样的书才好?
答:我认为中学生还是多读些古今好诗,而且要背。阅读是广度,而背范文(好诗)则是高度,要两者结合。诗的诗句是很凝炼的,体会意境,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再一个就是多看些散文,写好散文是写其他体裁文章的基础。比如秦牧、刘白羽等的散文就不错。我不主张中学生多读长篇小说,当然好的小说也可以读点。要多读些精粹的短文,最好读有定论的作品。现在社会上刊物太多太滥,有的层次很低,最好不要去读。另外就是多读报纸,而且要注意积累。我自己就得益于读报。说着,梁老师从书架上抱下一大摞摘抄和剪贴的资料本,有语文、数学、物理等,应有尽有,令人羡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