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国有个人把一块玉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者以为他嫌玉不好,急忙解释说:“我请琢玉的人鉴定过,断定是块宝玉,我才敢献上。”子罕直截了当地说:“我把不贪图别人的财物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让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吧!”
读后,颇有所感。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堕落往往是从贪财开始的。当今社会,“献玉者”不少,托人办个事啦,请求解决问题啦,都要“烧烧香”,送些“小意思”,而“子罕”却寥寥无几,于是,“后门”大开。
报载,苏州中学校园内有一块“廉石”。原来是某位官员任满还乡时,没有雪花银子绫罗绸缎,只好搬块巨石压船。后人敬佩他的廉洁奉公精神,把这块巨石命名为“廉石”。从某种角度看,那位官员和子罕一样,都守住了自己特有的“宝”。如果我们每个人也能守住这种“宝”,那么“关系网”会被彻底撕破,社会风气也就会日趋好转。
前些时,许多报刊都报道了一个“明星”堕落的故事。讲一个女演员从收小费开始,变得越来越贪财,窥视他人财物,直至堕落而不能自拔,终于走进铁窗。发生在上海的抢劫杀人案的主角于双戈,也是由于要让别人的财物转进自己的腰包,而走向赌桌,一发不可收拾,终于由贪财导致了灭亡。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因贪财受贿而被撤职、判刑的。由是观之,不义之财不断不可取。
子罕的行为是很不容易的,他不但要抵制“宝玉”的诱惑,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若是另有一位张丞相李尚书什么的,接受了献玉者的“好意”,子罕难免被骂一声“傻瓜,假清高”。但大多数人是称颂子罕的,他的事迹载入了《左传》。但愿我们周围的“子罕”愈来愈多。这样,社会风气也必然越来越多。“献玉者”不必再忙着把宝贝捧来捧去。子罕也省却了许多口舌麻烦。这岂不是皆大欢喜!
【简评】从历史事件中得到某种启示,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联系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这是议论文中说古道今的一般写法。
这篇作文写得比较好,作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正之风,联系历史故事,强烈呼吁“人当不贪他人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祁宏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