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二关向东
南京至少有两个“世界之最”,都是明朝永乐年间留下来的。一个是坐落在中华门外,高达33丈的报恩寺琉璃塔;一个便是汤山附近的“阳山碑材”。报恩寺塔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已毁于战火。现在到南京来要看“世界之最”,就只有去阳山看那举世无双的碑材了。
我们从南京乘上去汤山的汽车,出中山门,沿宁杭公路东驶30里许,就到了坟头。在坟头下车,朝北走一里多路,就到阳山(亦称火石峰)脚下,向东一折,便踏上通往大碑材的碎石山路。
据记载,这大碑材原是明成祖朱棣命令开采,准备为其父朱元璋立功德碑的。史料上说,光碑身就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重5620吨,再加上碑座、碑帽,整个碑立起来足有73米之高。可能是我对度量的概念太差吧,尽管知道了这些数据,还是想象不出它是怎么个大法儿。
从碎石路向前走一会儿,就走进了一个四五十米宽簸箕形的山坳,这“簸箕”严然是石头做成的,三面和底都是青色的沉积岩。从簸箕口向里走,一路听同行的旅伴介绍说:“这里是明朝的一个采石场,建造明故宫、明孝陵所用的巨大石料是从这儿采去的!”说着已经走到了簸箕底儿,原来巍然耸立在面前的这座石山,就是我们要看的阳山碑材。
这山,不,这块碑材,是那样高大,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看了半天,方如大梦初醒。这座大碑方方正正,少说也有四五层楼高,仿佛是一位巨人用巨斧劈出来的一样。大家以为这就是那未立起来的大石碑,便忙着照开了像。哪知,这时候一位同伴的话又引起了一阵哗然:“这只是碑座,碑身、碑额还在后面哪!”
下面的山路就不太平坦了,大家看碑心切,争先恐后地爬上了山坡。这坡上满是带刺儿的灌木和缠人的野藤,路是见不到的。这样向东走了半里多路,我们才来到真正的大石碑下。它东西向横卧在那里,东头还连在山上。它是那样的长,可用横跨在秦淮河上的长干桥和它相比。走近一看,它实在比长干桥还要长,仅是厚度,就比中华门洞还要宽些。我们绕到大石碑后面,这里山石已经凿空,形成一条狭缝,人在里面走着,竟仿佛走在禁宫深僻的小巷里。抬头看去,陡然耸立的两边石壁直压下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这深巷越走越窄,光线也越来越暗。最后,抬头就只能看到一线苍天,两峰之间还夹着几块危石,好像马上就砸下来,吓得我们不得不赶快逃了出来。再抬头审视,原来这条石缝飞劈在这座石山的中间——眼前的大石碑就是半座山呵!想想看,把一座山劈去一半,再把另一半立起来,使它成为一座大石碑,该是怎样的气魄呀!神话中沉香“劈山救母”,借助的是神力,然而,我们古代的石工却在现实世界里用他们的双手,以简陋的工具凿开了座石峰,掏走了一幢石楼!望着那累累钎痕,我们不能不叹为观止。
从已经架空的碑身钻出来,攀着陡峭的山石登上碑顶。在侧卧着尚有七八层楼高的碑体上,往边上一站,腿不由得有些发软。一些胆小的同伴竟趴在地上不敢往下看。这时我们发现,在碑身的前方还有一块准备作碑额用的巨石,它四周留有14个巨大的石牙,据说是用来雕蟠龙的头、爪、尾用的。
在碑上坐定,只见三面都是山。这些山像一只碧玉环将大石碑拥在当中,
只是在一处留了个口子,便是来时的那条山路。顺着口子望去,天边是淡淡的一抹青山,带绿缎似的稻田从山脚向天边飘去,那飘悠悠晃过来的却是一片片浮云,不一会儿我们竟端坐在云头上了。远望山,我们不禁想到,500年前,在监工的皮鞭下,该有多少出皇差的石工受尽折磨,含恨把尸骨抛在这深山拗里啊,不然怎么会给这里留下那样一个可怖的名字——坟头呢。
这时,忽然有一位埋头计算的同学惊叫起来:“哎呀!这碑要是立起来,足有上海国际饭店那样高呢!”四周重新响起了一阵阵赞叹声。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