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与都市报现象

在中国内地,晚报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达到繁荣和鼎盛。以《华西都市报》1995年元旦创刊为标志,都市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崛起,以其更加准确的市场定位、更加市场化的办报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快压倒晚报,成为最受欢迎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有学者认为,晚报和都市报其实是一码事,只是因为在都市报开始创办的时候,鉴于各大城市都已经有了一张晚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再批准新办晚报,所以才造成新办的晚报易名都市报(生活报)。这种论断未免过于草率。我们认为,都市报是在新型晚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学习、借鉴晚报重视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报道,可读性强等特点,又嫁接了其他一些畅销报,如证券报、电视报、法制报、文摘报及日报周末版的长处,是集众家优势于一身而形成的新报种,属于综合性、大众化和区域性的市民生活报。

都市报同晚报一样,都十分重视可读性、实用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但都市报更强调都市化、市民化。相对于晚报来说,都市报更贴近市民生活,以市井新闻作为主要报道题材,讲究都市化、时尚化,具有浓郁的都市气息,投合市民读者口味,基本上只以城市(包括郊区)读者群作为发行对象,极少刊登农村新闻,也无意占领农村市场。在新闻报道上更强调综合性和信息量。为了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市报在以本土新闻为主打的同时,但凡国际、国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诸方面的重大新闻,无不欲囊括其中,惟恐漏掉一条重要消息。

以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创刊为起点,都市报作为报界一支新生力量迅速崛起,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都市报热潮,很多省级机关报借鉴《华西都市报》经验,也纷纷创办都市报性质的子报,如《贵州都市报》、《楚天都市报》、《三湘都市报》、《三秦都市报》、《江南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等,也都取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当地最有市场竞争力的报纸,对晚报形成巨大的冲击。面对都市报咄咄逼人的市场攻势,晚报不得不反过来学习、借鉴都市报的成功经验,不断改版、改革,不少晚报甚至连出报时间也改到清晨,其结果是晚报都市报化。再加上不冠以都市报名称而实质上也属于都市报的早报、晨报、商报等,很多大都市眼下都有二三家、四五家乃至更多的都市报在展开同质化竞争,可谓硝烟弥漫,十分激烈。

在市场中,晚报、都市报与机关报是相对应的,因为晚报、都市报基本上是由省市级党委机关报社主办的。晚报,特别是都市报的崛起,主要基于以下两大社会历史背景: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1992年起,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也在此后几年中加快了步伐,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城市的商品流、信息流更为活跃,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活跃可以为报纸等新闻媒介提供巨大的广告来源,从而在新闻素材和经济基础等方面,为作为市场报的都市报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较充足的信息基础和经济基础。二是因为机关报一直是以政治宣传为主的宣传纸,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纸,它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新闻纸的正常需求,为都市报的兴起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的晚报与都市报现象,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新闻纸重新在市场中获得了特殊商品的生命力。

为您推荐

曹禺曹禺现象①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

晚报与都市报现象

在中国内地,晚报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达到繁荣和鼎盛。以《华西都市报》1995年元旦创刊为标志,都市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崛起,以其更加准确..

新闻传媒公信力

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换句话来说,就是公众认为大众媒介的新闻传播到底具有多大的可信度。新闻真..

新闻策划

新闻失实

新闻报道违背真实性的现象,称为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大致有两大方面:一是指某篇具体新闻报道有不真实的地方,或在新闻要素和具体的细节上经不起推敲,或在对所涉事实的概括和..

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指新闻记者的悟性,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记者对产生新闻的条件..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使其信息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它们都具有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