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报道的女记者

2003年4月初,在人民日报总社的统一部署下,华南分社及时成立了抗“非典”报道小组,由总编辑戴玉庆任总指挥,采访部主任黄幸群任编辑,李士燕与另外3位记者负责采访。按报道小组的分工,李士燕主要采访一线的医院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回来自抗“非典”一线的报道。

在报道小组成立之初,就定下了抗“非典”报道的主要思路:顺应新闻改革“三贴近”的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跟踪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适应群众的阅读需求,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次抗“非典”报道,可以说是华南分社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次新闻策划,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握方向上的明确要求后,运用各种新闻报道手段对广东抗“非典”的历程进行报道。这就要求参与者善于发现、把握和挖掘具有普遍意义和震撼力的典型新闻事实,及时地完成各类新闻报道,在某一时段内形成舆论强势。每一次采访,李士燕都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很多有关抗“非典”的材料和内容,采访对象丰富的经历也给她很大的启迪,让她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在完成初始任务的同时,总有“意外收获”,所以,李士燕的每一次采访也形成了一个新闻“链接”。在广州市胸科医院采访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工作的党委书记时,偶然听到她说起要接待云南卫生厅来学习的同志,“全国各地派人来广东学习抗‘非典’的经验教训”这不是个新闻吗?于是,李士燕马上采访了接待来访者较多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胸科医院,写成了《有问必答,经验共享》一文,较早地报道了其他省市来广州有关医院学习的情况。5月1日,李士燕再次来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采访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医务人员,在与病后康复的护士长农菲交谈时,得知护士长刚刚为一项实验参加献血。顺藤摸瓜,李士燕又得知八院还有10多位康复后为救人或科学实验捐献血清的医务人员,这不是表现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又一件感人的事件吗?于是,她马上采访其他医院,了解更多的情况后,又写下《病愈白衣战士踊跃捐血》一文,发表在《华南新闻》一版。得知各医院都有不少专家奔赴全国各地支援抗“非典”时,李士燕发现这又是广东抗“非典”时期医务人员的“亮点”,于是又写下《抗“非典”:“飞行”专家在行动》。从发表的时间上看,这些报道都属于独家报道。此外,根据采访中得到的线索和材料,她还采写了有关内参,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

《新闻战线》2003年第7期,李士燕/文

为您推荐

记者传播模式论

王中义着,新华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定价:25.00元。 该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框架的新闻采写专着,以拉斯韦尔、申农、拉扎斯斐尔德等传播学家揭示的模式,探索采写的规律、方法和..

抗击“非典”报道的女记者

2003年4月初,在人民日报总社的统一部署下,华南分社及时成立了抗“非典”报道小组,由总编辑戴玉庆任总指挥,采访部主任黄幸群任编辑,李士燕与另外3位记者负责采访。按报道小..

见证生命奇迹

2003年3月初,北京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新华社北京分社负责医卫报道的王思海,开始对此进行跟踪报道。进入4月以来,随着首都被感染人数的每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三分钟内搞掂电视直播

“‘非典’战场”考验“非常记者”

2003年4月21日,《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采写的《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来自中日友好医院防治非典一线的报告》,在《人民日报》头版新开辟的《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专栏刊登..

采访WHO北京专家组

2003年4月14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张舵接到第二天参加北京市领导与WHO北京专家组会见的通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WHO专家首次与北京市领导的碰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会见的意..

用镜头关注SARS

2003年4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眼睛戴上护镜,脸上戴3层防护口罩(两层口罩 “猪嘴”),身上穿着双层防护服,手上是双层胶皮手套,头上戴双层帽子,脚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