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重庆电视台记者邱朝举一行第五次走进秦岭南的国家级贫困县城口,拍摄大型系列报道《走进贫困山区》。县里的同志告诉他应该去一下中溪乡,中溪乡是全县惟一不通公路的乡,既可以看到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可以体会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
可是一了解中溪,就让人胆寒三分:到中溪乡,必须穿越被称作“死亡之谷”的扁桶峡。
“因为道路艰险,村民背猪崽进山,养肥了却抬不出来。”
“全乡没有一块平地,许多村的小学无法上体育课。”
一大早,走到山前,果然望而生畏:峡谷狭长,伸手就可抓住对岸的树枝。两尺宽的小路在悬崖峭壁间穿梭。
他随着大队人马,几乎是爬行在小路上。他没有恐高症,但走在峡中,也不敢朝谷底瞟上一眼。扁桶峡中,有的险要之处是村民用木棒搭的“便桥”,木头已经腐朽。像这样的“便桥”还有多处。当地干部说,便桥也是山洪必经之地,一遇天降暴雨,山洪夹着石块飞流直下,有的人躲闪不及,往往来不及叫上一声,就永远消失了。
石灰岩上的小路不知走了多少代人,光滑得“蚂蚁过去都要拄拐棍”,人们几乎头接着头往上爬。要命的是这一段路前后都有灌木将悬崖一侧遮掩,惟独这里是笔直的石壁直通河谷,没有一草一木遮拦,朝下一看,头昏眼花。
扁桶峡长约两公里,岩石坚硬且溜滑。有一段路是村民在悬崖中凿出来的便道,宽不过三尺,高不过一米,人们只能像虾子一般挪动。
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怎么不修条公路呢?县里的同志告诉记者,城口县虽然是革命老区,早在1933年,徐向前领导的红33军就在这里浴血奋战,并且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政权,可是由于城口县处于全国18个连片的贫穷地带——秦巴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财政连年赤字,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无力解决这里的交通问题。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修筑通往山外的公路,目前除了扁桶峡因为缺乏资金无力修筑外,两端的毛坯公路基本修好了。
穿过扁桶峡,沿途果然见到男女老少前来修路。一位老农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打着火把,赶4个多小时的山路,来义务修路,晚上回家已是半夜,然后睡几个小时,又到工地。下午4点多钟,当他们走了8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乡政府时,乡中心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河谷地带惟一的一片平地上,排成两列,齐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乡广播站的高音喇叭里放的是《毛主席派人来》的音乐。
摘自《新闻战线》2000年第11期,邱朝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