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香港百年》在刚刚开播的几天里,曾经被一些观众轻视,甚至被当成是电视预告片了。原因很简单,它实在太短了:每一集的长度只有1分45秒。但是随着日积月累,在它播出将近一年时,其历史巨片的面貌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了。
摄制组前前后后共有编导十几人,长期坚持在剧组的仅有八九人,除总编导彭思等少数人是中央电视台正式职工外,主创人员多是从外面请来的,其中还包括几位实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摄制组成立之初,剧组里竟无一人到过香港。一群从未见过香港是什么样子的人要搞香港问题的专题片,这曾在中央电视台传为笑谈。
《香港百年》播出很长一段时间后,摄制组的编导们终于才有机会到香港去拍片。由于人地两生,他们在香港的工作困难重重。在与香港无线电视台取得联系后,他们获准用该台的机器设备复制一些资料,但时间只能是晚上,等别人下班之后。由于电视台的工作间使用的是磁卡式保险门。摄制组的人没有磁卡不能随意出入,所以每次他们都要被反锁在电视台里,连夜干上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有人来上班时才能出来。
中央电视台虽然有一套比较先进、便捷的多媒体编辑设备,但多数编辑仍然使用的是一套叫ADO的三维特技制作仪器。ADO在国际上已算不上先进了,但是由于大家一直都不了解多媒体,没有接触过,所以使用ADO的人仍很多,需要排队。《香港百年》摄制组由于排不上队,被迫学习使用多媒体。开始他们边学边用,编辑速度很慢,一天只能编一集,后来熟悉了,不仅每天可以编三集,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制作效果。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了解到,香港早期统治者曾制定了许多歧视华人的法律制度,“夜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统治者禁止华人夜间出行。晚上九时以后,华人必须持有被称为“夜纸”的通行证才能上街。编导们不仅收集到一些反映这一问题的漫画,而且找到一张当年“夜纸”的复印件。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夜纸”的复印件处理成透明的,纸上的字迹清晰可见,然后叠印在现在香港街道繁华夜景的录像片上,用现实与历史的对照来突出主题。这一技术,令不少专家和电视同行拍案叫绝。
摘自《中国记者》1997年第6期,翟跃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