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赵凡在之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徐院士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赵凡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斥着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灵碰撞,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都会出现紧张、兴奋的情况,而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记者能否调动采访对象的情绪和思维,尽可能地使之处在积极的、活跃的、配合的状态。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谈话中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如果只是将事先设定的问题复述给被采访者,然后只是记录和倾听,这种记者在心理上是懒惰和消极的,在技巧上往往是失败的,因为它不会出彩。机敏的记者要在倾听和观察中思考,随机提出更有力的问题,展示对方的风格特色。记者做到这一点,又需要采访对象的激发。
赵凡向徐志琴提了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徐志琴最有发言权也最想表达的。徐志琴马上被问题抓住,越讲越激动。在她讲述的过程中,提到中国地质有两个世界瑰宝,即喜玛拉雅山和超高压变质带。赵凡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不打在喜玛拉雅山而打到了江苏东海县,这个问题肯定是读者欲知而未知的。
徐志琴对这个问题反应很强烈,她在接下来的一大段时间详细介绍了选址的过程,第一次提供了大量新鲜的信息。最后,正是这些对话成为了采访报道的亮点。
对徐志琴的采访实例,恰恰证实了这样的新闻理论:采访的成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激发的结果。
原载《新闻与写作》,作者: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