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好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光有“老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机动灵活、反应敏捷的素质。在汉城第十届亚运会上,就显示出许多中国记者的超常机灵。
自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恐怖事件以后,一切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保安措施越来越严。汉城亚运村和各个体育场馆层层关卡,警备森严,记者与采访对象运动员、教练员的接触相当困难,但很多的记者都不甘心“束手就范”,总是千方百计想多搜寻一些独家新闻和第一手材料。记者们的主要做法有:
其一,广交朋友,“安插内线”。有的人刚到汉城几天,就通过相互交谈,赠送小纪念品,与新闻中心的官员、大会服务员和保安人员关系搞得很熟,甚至熟到警察门卫敢于放心地把手枪交给他玩的地步。还有的人利用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中的熟人,每天通过电话“遥测”亚运村内情况。当读者在报上见到那些生动有趣的运动会新闻时,谁曾想到记者们为了搞到这些材料真是费尽脑汁,踏破“铁蹄”。
其二,发扬“千磨万击”和“韧性战斗”精神。亚运会开幕式前安排了一次彩排,可是给记者发的票很少。然而为了满足读者先知为快的心理,为了写出满意的开幕报道,记者们总想提前了解开幕式的情况。于是,有的人靠三寸不烂之舌,同新闻中心的有关人员磨了五个钟头之久,终于拿到一张入场券。
其三,据理力争,软硬兼施。一天晚上,几位中国记者采访完亚运会乒乓球决赛,正急于赶回去发稿。可是记者交通车的司机和保安人员却迟迟不动,记者好说好劝,他们也不予理睬,其中一记者站出来用中国话斥责他们一番,他们见中国记者发火了,便马上顺从地上来把车开走了。如果中国记者不这样做,恐怕当晚的稿子就发不回国内,即使发回国也赶不上截稿时间了。
摘自黄振中、刘小明《亚运会采访札记》,
《新闻战线》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