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听的艺术

记者在采访中要眼勤、口勤、手勤、耳勤、腿勤,其中耳勤就是要求记者要善听。听是记者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从一般生活现象中听出新闻线索、素材的能力,是记者问的目的,记的前提。记者采访的内容大多是靠听得到的。善听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是记者深入采访的前提。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会听,要讲究采访中听的艺术。

记者在采访中讲究听的艺术,就是要利用各种听的技巧,听领导人的话,听采访对象的自我阐述,听旁观者对新闻事件的评述等所有与采访的新闻事件有关的话,做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首先,记者必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尊重采访对象的前提出发,用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者专心听,真心实意地对采访对象的话感兴趣,往往能够激起对方谈话的热情,把大量的真话说出来,记者也就能听到丰富有用的东西。相反,记者心不在焉,采访对象就会保持沉默,或者抱着随便应付一下的心态回答记者的问题,记者就不可能得到生动、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其次,记者必须边听边思考,对听到的内容进行选择、归纳和分析,注意听话中之话,弦外之音,听出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听出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听出有个性、有特色的话来。再次,记者在听的同时,必须适时作出反应,学会听中带问,深入采访。记者在采访中不是一味地听采访对象的谈话,而是要在被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引导采访对象切中采访主题。同时,记者还要边听边思索,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问题,再追问下去。最后,记者在采访中应把听和其他采访方式结合起来,如听与看,听与记等,以便扩大信息来源,丰富采访内容,还能防止新闻失实。

为您推荐

感性思维下纯粹的汉字艺术设计

  设计好像无外乎是在应有的事物上加以美的创造,锻炼出新的创意,并有一定的审美力量(美学),大众认识并且觉得这就是设计。   在大众眼里,汉字好像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并且作为中国人我们引以为傲..

汉字艺术设计审美的体会

  5000多年以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有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字库体系,中国汉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查看《说文解字》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着作,很详细的解释了每个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

写作艺术研究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言表达,罗根泽即认为:老子“既然反对美,反对言,则借助于美与言的文学,更不必说了。”[20](P60)老子诚然无意于沉思翰藻,然而正如鲁迅所云:“然文辞之美富者,..

论辩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研究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

语言媒介与作家的艺术自觉

  当然,以上所说的“历史/现代”形态的语言仅仅是历史文学语媒系统的“一个最简单的基本公式”(陈白尘语),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情况要复杂得多。这倒不尽是理论与实践有时也会错位,更重要的则在于要真正按这个公式..

创生艺术的母体

  强烈的抒情要求形成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的明显差异。突出的抒情特征的形成,则源于中国古代文艺史中抒情艺术的早熟及对于各种文艺形式的创生。   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音乐的抒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