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反应模式又称“刺激-反应论”。该模式是美国学者奥托·莱平格尔最早在《劝服性传播设计》一书中提出,是关于传播效果,特别是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理论描述。该模式把传播者传递的讯息看做一种刺激物(S),而讯息要达到的每一个受传者作为有机体(O),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R),这种反应也就是传播效果。图示出来,可简单地表述为:“S→O→R”。

这种模式把传播效果简单地归结为受传者对特定刺激的特定反应,没有看到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机制与制约因素。其价值在于为后来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效果,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关于传播过程尤其是人际传播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1954年,奥斯古德在《语言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中的问题探索》中提出了“传播单位”的概念,指出一个人作为一个“传播单位”,同时具有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角色,他一方面接收输入物(事件或讯息),并对它进行解释,另一方又将解释的结果进行编码,输出一个相关的讯息。他认为,任何一次人际传播活动,都“至少包括两个传播单位,一个是来源单位(说话的人),一个是目的地单位(听话的人)。在两个单位之间,把它们连接成为一个单一体系的就是我们所谓的讯息”。同年,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一文中,把奥斯古德的上述思想明确地表述为下图所示循环模式:

这个模式向人们显示,传播是双向的、循环往复地运动的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在传播过程中一直互相影响。这个模式在描述人际传播时特别有用,但对于没有反馈或者反馈甚少的大众传播却不甚合适。

为您推荐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法西斯主义给“社会研究所”成员带来的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法西斯主义给“社会研究所”成员带来的痛苦记忆以及20世纪30-6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西马”的认知模式使“研究所”成员..

将使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运用影视教学模式辅助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1.在多媒体环境下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今,随着媒体和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信息高度密集的形势下,现当代文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感性事物..

三种阅读模式

目前对于金庸的阅读(包括阐释和评价)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评价,都难以作简单概括。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可以从中梳理出三种主要阅读模式,而人们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也都可以从这些模式引申出来。..

现代性的特征1:地球模式

【答复反应】的写作规范及范例

【简介】: 反应,在这里是指由于某件事情而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他昨天所发表的自荐演说得到的反应挺好”。“自荐演说”即是事件,“挺好”即反应结果。我们所讲的答复反应是近年来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报刊编辑..

反映和反应

主要有两个区别。 第一个是意思方面的,“映”的意思是“照”,“反映”是反照,是把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和有关部门。“反应”是引起的活动、变化、意见、态度等。 第二是用法方面的,“反映”可以说成“反..

记者传播模式论

王中义着,新华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定价:25.00元。 该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框架的新闻采写专着,以拉斯韦尔、申农、拉扎斯斐尔德等传播学家揭示的模式,探索采写的规律、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