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论

1975年,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大众传播理论》第二版中,吸收、概括了相关传播学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了社会关系论。这种理论认为,媒介的受众成员既非互相分离的个人,也非仅仅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可变因素而划分的社会类型。现实生活中,受众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如家庭、朋友、同事、邻居及所属的社会团体等等。在生活圈子中的人们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了较稳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受众怎样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及传播内容,以及怎样作出反应具有重大影响,是左右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内容的关键因素。

为您推荐

个人差异论

这一受众理论最早由卡尔·霍夫兰于1964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媒介的信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与传播对象的个人特征相结合,产生特定的作用。个人之间的差异包括心理..

社会类型论

美国学者约翰·赖利等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一文中,提出了“社会类型论”。这种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尽管存在着个人差异,但这些个人差异并不妨碍其中某些人在某些方面..

受众对媒介类型的选择

受众接收行为的选择性,除了表现在对大众传播内容的选择以外,还表现在对媒介类型的选择上。研究表明,受众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首先是媒介适合自己需..

受众调查

受众逆向心理

受众逆向心理,是受众心理定势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逆向反应”或“受众逆反心理”。它指受众在原有心理定势支配下,对不符合原有心理指向的信息所持的排拒心理;或受众对内..

大众传播者

大众传播者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为职业的个体,如记者、编辑、出版者、播音员、演员等;二是指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组织机构,如通讯社、报社、电台、电..

受众媒介观念

受众媒介观念是指“支配受众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基本看法”。中国有研究者在1999年至2001年,从①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了解;②受众的媒介参与;③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④受众对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