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成熟的剧种, 是宋元南戏.由于它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南宋地区的浙江温州, 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它为有别于当时因题设事、形式简短的杂剧, 故又有“南曲戏文”之称.它在民间歌舞小戏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诗乐词曲、民间讲唱和宋杂剧等多种文艺形式综合发展而成, 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 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情节比较曲折, 剧本多为长篇;采用南方曲调, 韵律和宫调均无严格限制;唱法富于变化, 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声腔与同时的北曲不同, 风格迥异;乐器以鼓板为主.南宋太学生黄可道是最早的南戏作家.宋光宗时 (1190 年—1194 年) 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是最早的南戏剧本.南戏形成之后, 在东南沿海广为传播, 并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到了元代, 南戏因无力与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作者的元杂剧抗衡而一度衰弱, 直到元末, 才随着杂剧的衰微而应运繁盛起来.被视为“曲祖”的高明的《琵琶记》和被称为“四大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 把南戏创作推向了高峰.特别是高明的《琵琶记》, 把南戏创作提高到了艺术上比较成熟、能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了明代, 南戏又发展成为了主要剧种“传奇戏曲”, 并一直统治了明清两代剧坛达数百年之久, 在中国戏曲史上放出了更加炫目的光彩。
最大的戏曲剧本总集
最大的戏曲剧本总集, 是当代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的《古本戏曲丛刊》.共9 集.收宋金至清代800 年间凡有目可考的剧本4000 多种, 尚不包括地方戏剧本中仅有抄本流传或仅凭口传的部分.1 至4 集由现代作家郑振铎主持编写, 于1954 年至1958 年出版;后因飞机失事致郑振铎遇难, 第9集由吴晓玲主持编写, 1964 年出版;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第5 集至第8 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82 年续写, 在近年全部出齐.丛刊所收刊本或抄本均为影印.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所收戏剧种类最全、底本稀少珍贵的戏剧作品总集.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成就, 为研究中国古典戏曲提供了一部比较完备的剧本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