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语

汉字从象形字发展到形声字占优势,从甲骨文演变为今日的楷书,始终没有改变成别的文字系统。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长期存在下来的一种文字系统。汉字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下来?这个问题颇引起人们的思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同语言的关系是依附语言、记录语言。如果一种文字能适应它所代表的语言的特点,能在发展中不断地、充分地改进自己,使自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否则,它就会丧失生命力,为别的文字系统所取代。
 
汉字正是一种能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汉字与汉语相适应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汉字适应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特点。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语素、字、音节往往是一致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意义,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很方便。这是汉字生命力强的一个根本原因。
 
2.汉字适应汉语同音语素多的特点。汉语为单音节语素为主,同音现象很多,产生了在书面上区别同音语素的需要。汉字用不同形体的方块字记录同音语素,使它们在书面上有了区别,便利了交际。如“工、公、弓、攻”念起来一样,写下来形体各异。这对区别语素义很有利,特别是对于以目治为主的文言文更方便。
 
3.汉字适应非形态语言的特点。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如英语说“一本书”是 a book,说“两本书”就是 two books 了,英语用[s]这个辅音音素表示复数。汉语没有这类形态变化,无论说“一本书”或“两本书”,“书”没有不同的形态。因此,从这一点看,用汉字记录汉语,决不会感到不便。
 
4.汉字适应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汉语方言复杂,同一个语素,用方音来念,可以迥然不同。如“书”,北京念 shū,四川念 sū,湖北念 xū,可是用汉字写下来,“书”这个形体各地都能理解。为什么?这就是汉字具有所谓“超方言”的性质。汉字在书面上可以突破方言分歧的局限,适应了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特别是隶书、楷书产生以后,两千年以来,汉字形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了如此统一而稳定的汉字,才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看懂彼此写的书面语,这就是汉字具有的“超方言”的魔力。  

为您推荐

汉语语境中的“处境化”诠释及其问题

如果将基督教的信仰及其传播置于解释学的构架,那么教会不仅是一个“信仰的群体”(community of faith),而且首先是一个“话语的群体”(community of discourse)。“话语”当然不会意味着“自说自话”,而是要带着信仰的异质性..

汉语语境中的“本地化”理想及其现实

天主教学者对“本地化”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过相当细致的辨析和归纳。其中较近的着作如钟鸣旦(Nicholas Standaert)《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1993),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晚明基督论》(1999)和吴智勋主编的《神思》第47辑《教..

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听说易,书写难   汉字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其是由笔画构成的,是一种方块状的文字。从文字的表面上不能看出文字的读音,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可以将文字记住,从而在听说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字进行..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