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传的定义与特点
1.自传的定义
自传是作者记述自身生平事迹的一种传记。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自传的作者同时也是传主。
自传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清理自己的历史,回顾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总结在人生道路上的得失、苦乐,获得经验,以便走好下一步。二是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成绩,可用于求职、述职等。
2.自传的特点
(1)第一人称写法
自传要用“我”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成就得失、苦乐情怀等。
(2)追求真实再现
自传是写自己的,材料容易得到而且无需求证其真实性即可写入文章。由于有这样的便利,使人对这样文体的真实性产生了误解,认为只要不是有心作假,自传的真实性是容易实现的。其实,自传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着名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回忆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在创作时的想像往往贫薄可怜,到回忆时,他的想像力常常丰富离奇得惊人。为此,他甚至拒绝为自己出版自传。可见,追求真实再现自身也是有难度的,这一点需要特别提醒自传作者注意。
(3)勇于剖析自我
真正好的自传绝不是为自己评功摆好,它需要对自己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深刻的剖析。对一个自传作者来说,最可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对自己做出一个恰当的评价。
(二)自传的写作
1.写好行为、事件
自传的主体内容是自身行为和所经历的主要事件,这些行为事件不能无论大小轻重一律写进文章,而是要有所选择。短篇自传甚至可以只选择几件典型的、有意义的事件来写。长篇自传内容丰富,细节较多,但也要有所取舍、提炼。否则,容易写成一篇流水账,中心不突出,事件不典型,冗繁臃肿,没有新意。
2.注意时代背景
写自传,一般不会略行为、事件,但却容易忽略对环境的必要描述。在常规的记叙性文章中,环境因素包括时代、场所、景物三个方面。在自传中,更多地要注意时代背景的交代,因为个人行为只有与时代相呼应才会显现价值。在短篇自传中,场所、景物等描写可以省略;而在长篇自传中,这些描写也要适当兼顾。
3.重视内心世界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自传可以较多地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一大区别。但自传毕竟是叙事文,自我评议和情感抒发一定要适当、简洁,最好凭借人物和事件间接表达。
【例文】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第一段是写自己的出身和家庭经济情况。)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第二段是求学经历。)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第三段是回国后辗转各地从事多种职业的生活经历。)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〇年五月十六日
(第四段是自己的着作情况和简短的自我评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