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访的含义和特点
1.专访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在特定的时间段,总会有一些事件、问题和人物成为焦点,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在采访之后形成的新闻报道,就是专访。
现在专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媒体裁,不少报纸、电视、广播,都开辟了“××访谈”之类的栏目。
新闻界的人士对专访作出过许多大同小异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表述:
专访就是记者访问新闻人物,请他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它是以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和印象的认识,而以对采访人物的原始谈话原始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一篇的特殊通讯。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第一种说法是针对一种采访行为而言,不是对文体的解释。第二种说法的“新闻人物”和“单位、部门”容易让人误解,不如第三种说法中的“有关人员”更合适。不过,第三种说法作为一个定义显得太长了。
针对专访的基本性质和写作特点,我们给专访这样一个定义:
专访是记者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事先选定采访对象,经现场采访之后,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一种新闻报道体式。
其中“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一方面揭示专访的专题性,一方面列出了专访的主要类型。“经现场采访”,则是在强调“访谈”的特征。“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是专访的主要写作方式。
2.专访的特点
专访跟通讯有相近的地方,无怪乎有人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它和通讯都讲究详尽和丰富,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但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点。
(1)记言为主
通讯是写人、述事、写景、状物为主,而专访以记言为主。所谓记言为主,就是专访的内容,主要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作些适当的插话之外,基本放弃了话语权力,即便是转述,也不得违背采访对象的原意。
(2)专题性
这是专访在选材上不同于一般通讯的地方。什么是专访的“专”?“专”就是记者根据目前形势和受众的期待,事先就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针对一个专门的意图和目的,而进行采访和写作的一种特征体现。例如,中国古代不乏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而在当代全球科学界,我们的数学研究却比较落后。中国在21世纪会不会在数学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够“专门”的。《光明日报》特约记者廉海东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旅美青年数学家张寿武,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专访”。
(3)访谈性
专访从形式上看,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声对话(也有只有采访对象话语的,那是记者有意删除了自己的话语),具有一定的“口述实录”性质。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问答的过程中次第展开。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不像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那样死板。在交互的问答中,话题不仅始终在双方的兴趣范围之内,而且双方有着较多的相互讨论和情感交流。
(二)专访的类型
1.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必须是一个“新闻人物”。所谓“新闻人物”,有下列一些特征:近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近期在某一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因某种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身居要职或在关键岗位上,他的行为和意志将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因而言行时时被人所关注;由于某些特殊品质或特殊原因而备受社会注意。
对于这样的“新闻人物”,读者迫切地想了解他本人。对于一个成功的人,人们关心:他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理想?他的工作方法?他的生活方式?等等。对于一个特殊的人,人们关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现在怎么样了?他将来会怎样?让这样一个众人关心的人谈谈自己,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着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在退役之后,没有去做体操教练,却去了“健力宝”公司干实业。许多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记者为此访问了李宁本人,这就是一篇人物专访。请看其中的片断:
记者:为什么你不像其他体育明星那样升官、出国、当教练?
李宁:这三条都不失为运动员的出路,但道路远不止这三条。对这三条路我都想过,我首先否决的是做体育行政官员。年轻人自由惯了;当教练我没把握;曾1986年想过出国,但现在企业更吸引我。我才26岁,完全可以重新干一番事业。我不反对别人当官、出国、当教练,但我认为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选择。
记者:体操和经济,“隔行如隔山”,你将怎样适应新的工作?
李宁:对新的工作我有信心,就像对体操一样。我8岁进入体操队时,一无所知。是在教练启发、训练下成为世界冠军的。我相信在新的事业里我能找到新的教练,在他们的培养、点化下会有所成就的。企业特殊的社会国际关系,人才技术管理,还有市场、产品推销等学问,我都得好好学。
记者:你到“健力宝”是作长期打算吗?
李宁:是的。……
显然,人物专访是以采访对象的
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
2.问题专访
这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专访。记者针对某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请采访对象提供有关情况或发表相关见解。刚才提到的《中国下世纪会成为数学王国吗——访旅美优秀青年数学家张寿武》,就是一篇典型的问题专访。《牵牢素质教育这一“牛鼻子”——访广西大学党委书记余瑾教授》(1999年12月1日《光明日报》),虽没有以提问的方式切入,但就其内容看,是针对素质教育问题这一专题而展开的,也是问题专访。
问题专访一般比人物专访和事件专访有较明显的理论深度,采访对象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权威性。
3.事件专访
这样的专访虽然也是采访人,但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主观意向都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采访对象所经历过的或比较知情的某件事。从采访者角度来看,目的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请采访对象提供事件的过程或真相;请采访者发表对事件的意见和评价。《确保特区大船依期起航——访澳门特区筹委、澳门大学教授杨允中博士》(1999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就是针对1999澳门回归这件大事所作的专访,采访对象发表了对澳门回归意义的认识和感想。
4.科学专访
这是一种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的人物专访,由采访对象向读者介绍有关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前景。例如1999年12月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CDMA:适合中国市场的无线新技术——访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无线系统部高级副总裁何庆源》一文,介绍了CDMA这种新的通信网络技术和它在中国的应用状况。
(三)专访的写作
1.记言准确
专访是以记言为主的新闻样式,它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准确记录采访对象的言谈话语上。为了准确记录,如果采访对象不反对,可以使用录音机。当然,如果使用录音机可能造成对方的紧张和顾忌,还是不用为好,那就更要特别注意记录的准确性。在采访笔录时,有些地方应该经过核对之后才确认。这些需要核对的地方主要有:
关键的核心的语句;
不甚明白,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的地方;
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
社会普遍关心而且比较敏感的地方;
怀疑对方表达不准或有口误的地方。
采访之后,要获得采访对象对基本内容的认可,确认无误后,才进入下一步整理成篇的工作。
2.确定体式
专访主要有两种体式: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式就是一问一答的写法,记者为提问者,采访对象为答者,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主导。独白式则删去了记者提问的话语,由采访对象独自侃侃而谈。要不要显示一来一往的对话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大致上说,如果涉及内容较丰富,话题转移较快,为了眉目清楚,应该显示记者的提问话语,使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更清楚合理。如果内容是一个比较集中连贯的话题,则不必插入太多的记者话语,因为那样反而使文章冗长和零乱。
3.把握结构
专访从外部结构上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标题、开头、主体、结尾。这跟一般的通讯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每部分的写法上,都多少有一些特点。
(1)专访的标题
专访的标题,一般是双标题。主标题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以问题为标题。如《中国下世纪会成为数学王国吗?》
以观点为标题。如《CDMA:适合中国市场的无线新技术》。
以采访对象的某一个性化语言为标题。如一篇访问作家丁玲的文章,主标题是《“真想延安”》。
以对形势的概括为标题。如《回顾过渡期,喜迎回归日》。
专访的副标题写法比较单纯,大多是直述采访对象的写法:“——访×××”,或在姓名前加上采访对象的身份,写成“——访××公司总裁×××”。也有不使用最常用的那个“访”字的,例如写成“××司长谈××问题”。
(2)专访的开头
专访通常不能劈头就是谈话,需要安排一个开头自然而然地引出访谈的内容来。
专访的开头有这样一些常见写法:
介绍采访对象的概况;
介绍采访对象的某一突出成就;
由一个读者普遍关心的事件或问题引发;
对采访现场进行描绘;
直接引用对方的某句精彩的原话;
交代访问的意图和目的。
还有一些,但已不必一一列出。总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写得新颖,有吸引力,这是专访开头的写作原则。
(3)专访的主体
主体是专访最重要的部分,是专访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访谈主要在这一部分展开,采访对象的言语、思想、观点,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专访主体的写作要注意两点。
一是写好语言。
在专访写作中,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语言作一些必要的选择和谨慎的加工。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对方的话语一股脑全撮进文章中去。对那些重要、深刻、清楚、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语言,我们要写进作品之中,其他的语言则应舍弃。有些明显词不达意的地方,可以在不违背对方原意的前提下作一些调整,但一定要谨慎。
二是要写出现场感。
专访是一种现场采访,整个对话过程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有着特定的氛围和特定的人物对应关系,有具体的表情和口吻。这些虽不是专访的核心内容,但是缺少了这些内容,专访就会枯燥而且缺乏真实感。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她微微叹了口气,稍稍沉思之后告诉我:……
她性情特别开朗。她和我交谈时,闪动着机灵的大眼睛,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信仰和崇拜……
这些有声有色的描绘,为专访增添了不少生动性和真实感。
(4)专访的结尾
专访的结尾也是比较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种主要方式:
以作者的抒情和评论作结;
以采访对象的希望和要求作结;
以一个难忘的小小镜头作结;
以对采访对象情况的补充交代作结。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容不赘述。
【例文】
宝丽来申请破产记者专访“中国掌门人”
新闻提示
曾以一次成相技术而称雄全球数十年的宝丽来公司,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此举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专家指出,宝丽来的业务重组计划将从根本上影响其全球经营。那么宝丽来在中国的业务会有怎样的变化?传统快照市场真的因数码技术的冲击而呈现出疲态了吗?
昨天,宝丽来亚太区总部总经理、宝丽来实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闻笙(PeterRasmussen)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开头写了一段“新闻提示”,用来交代与本专访有关的背景材料,提出相关问题,并简要介绍专访对象的身份。)
“立拍立现”技术不会衰败
快门按下后一秒钟,相机就徐徐吐出一张相片。经过数十秒的显影,你的影像就柔和逼真地显现出来——在淮海路上的一幢写字楼内,记者再次体验了这种60多年前,由宝丽来创始人兰德发明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即时成像系统。雷闻笙告诉记者,至今全球仍有上百万的铁杆即时成像相机的爱好者在使用其装置并购买胶卷。
有专家认为,宝丽来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是开支过大。据说,宝丽来37%的营销所得是被行政管理部门“吃”掉了,而柯达公司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费用只占营销的20%。
雷闻笙的说法证实这一点:“美国总公司的成本太高。不能够承担这样大的运营规模,因此采取了减员手段。”但在全球裁员2000人中,亚太区只减少了60人,而且“亚太地区的业务增长非常快,中国地区的业务增长量更是高居榜首成为No.1”。雷闻笙说,从1990年在上海成立宝丽来实业(中国)有限公司到现在,业务量已经增长了整整50倍。
“我本人坚信,‘立拍立现’这项技术应当是经久不衰的。也许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码技术的不断升级,相机会不断被改变,但这只是表现方式的不同,我想人们永远喜欢‘立拍立现’这个概念。”
(立拍立现曾经是宝丽来相机最令人神往的功能,这种技术现在是否过时了?这显然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主体的第一部分就是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立拍立现技术不会衰败。)
宝丽来数码产品将杀入中国
问:不少人认为传统快照正受到数码摄影的全面冲击,那么宝丽来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并采取了什么对策?
答:数码技术的发展确实非常快,但以我个人的观点看,它并不仅仅只影响到宝丽来,而是影响了整个传统摄影消费市场。比如传统的35mm相机,数码摄影对它的冲击和替代会比传统快照更大。
要强调的一点是,宝丽来不会游离在最先进技术之外。在过去和将来,我们都会推出相当有优势的数码产品,它不仅能在屏幕上看,而且也能“立拍立现”,即时打印出相片来。
问:那么,宝丽来的数码产品何时会进入中国市场?
答:今年已经有2到3个,明年也会有最新的数码产品进来。宝丽来数码产品的优先市场在美洲和欧洲,此外,完善新技术也需要12个月的周期。我们会在亚太市场的应用需求增长到适当的时候进入。
——《新闻晨报》2001年10月31日,记者李艳秋
(这一部分采用了问答的写法,体现了写作手法的丰富性。从内容来看,宝丽来相机是否会在中国市场重振雄风,显然也是中国读者关心的事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