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信】的写作规范及范例

【简介】: 慰问信是向在某方面做出特殊贡献或遇到意外事故、损失的集体、同志、亲友关切致意、表示问候的一种文书。有时在节日里向对方致意也用慰问信。

(一)标题 在第一行正中写“慰问信”三个字,或者写“×××致×××的慰问信”,其中“慰问信”三个字也可写在第二行正中。

(二)称谓 在正文的前一行顶格写被慰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如果是写给个人,则应在姓名之后加上“同志”等字样,或以“×××同志们”称呼。

(三)正文 正文内容要说明写慰问信的背景、原因;要概括叙述对方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战胜困难的可贵品德,或在某方面作出的特殊贡献;最后,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四)结语 一般写“祝节日愉快”、“祝你们取得更大的成绩”或“此致敬礼”等表示尊敬、祝愿的话语。“此致”、“祝”等在正文后一行空两格写;其余的字样另起一行顶格写。

(五)署名和日期 在右下方写发出慰问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下边写上年、月、日。

【范例】: 慰问信

四川省遭受水灾地区的广大社员、工人、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同志们:

最近一段时间,你们那里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深为关切,除发电慰问外,并专拨一批物资、资金支援你们生产救灾。中央有关部门也派出领导干部,支持和帮助你们进行抗灾斗争。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派出以彭冲同志为团长、杨静仁同志为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灾区进行慰问,转达党中央、国务院对你们的关怀,转达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你们的关怀。

在严重的洪水灾害面前,你们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军区、四川省军区的领导下,发扬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团结战斗,英勇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你们英勇抗灾的事实再一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面前,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可以战胜的。

党中央、国务院日夜关心着你们的抗灾斗争,一定继续全力支援你们,同时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取得抗灾斗争初步胜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千方百计的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夺取抗灾斗争的更大胜利。

中央慰问团

1981年8月21日

致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慰问信

粹缜先生:

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想起毕生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奋斗的韬奋先生已经不能和我们同享欢喜,我们不能不感到无限的痛苦。您所感到的痛苦自然是更加深切的了。我们知道,韬奋先生生前尽瘁国事,不治生产,由于您的协助和鼓励,才使他能够无所顾虑地为他的事业而努力。现在,他一生光辉的努力已经开始获得报偿了。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实现韬奋先生全心向往的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不懈。韬奋先生的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想到这些,您,最亲切地了解韬奋先生的人,一定也会在苦痛中感到安慰的吧!您的孩子——嘉骝,在延安过得很好,他的品格和勤学,都使他能无负于他的父亲,这也一定是可以使您欣慰的事吧!谨向您致衷心的慰问。

并祝

您和您的孩子们健康!

周恩来启

45年9月12日

为您推荐

因势利导,增强学生规范观念

  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语文汉字规范书写的首要实践者,小学生思维特点具有自我性和权威性。   在平时班级文化建设中,老师应该将语文汉字规范书写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某一部分,提倡学生用团体的意识..

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的不良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使用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汉字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是我们必须合理继承,充分发扬..

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的产物,对它应该客观审视,具体分析,不应该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来看,网络语言是汉字、数字、字母、..

目前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几种表现

《慰问信》的写作方法

(一)慰问信的定义和作用 慰问信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向受信一方表示问候、关怀、鼓励时所使用的专用书信。 慰问信所慰问的对象可以是属下员工,可以是协作的单位,可以是派出执行任务的部下,..

【纳税申报文书】的写作规范及范例

【简介】: 纳税申报文书是按照国家税收制度的有关制度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首要文件。它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时使用的文书。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前必须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有关手续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核定应征税..

【报告】的写作规范及范例

【简介】: 报告的性质 (一)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二)报告是一种陈述性的上行文,是上级机关了解下情、制订方针政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下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