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科学广播,是运用广播这一现代化宣传工具,通过声音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广播具有瞬间消逝的弱点,科学广播稿一定要写得生动有趣,在一瞬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取得“瞬间深度”。因此,科学广播稿是既要服从科技作品的写作要求,又要符合广播作品写作规律的一种写作文件。
科学广播稿按形式分类,有广播对话、广播谈话、录音报告、广播小品、广播剧等。它们都是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一)标题 因为是广播,人们通过听觉神经接受它,太复杂了听不清楚,所以标题一定通俗易懂,如《冬季碾麦的好处》、《稻谷的栽培技术》,就文简意赅,一下子能抓住农民听众的心。
(二)正文 广播稿的正文对结构和语言的要求很高。结构要特别严谨,线索要特别明晰,这样才便于听众记忆。在广播小品和广播剧中,最好用单线结构,使故事情节沿着一条线发展,而不用多线结构,尽量避免枝节横生、头绪太多。文章的开头一定要新颖别致,一下子就抓住听众,使他们从漫不经心的“半听状态”进入精神集中的“全听状态”。
广播稿的语言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因此,要把适合于阅读的句子改成适合于听的句子,比如秆长句子、附加成分多的句子、复合句、倒装句改成适合于听的短句子;要把适合于阅读的词语改成适合于听的口语词,如“途经”改成“路过”、“宜于”改成“适合”之类;要将适合于阅读的单音词改成双音词,如“应”改成“应该”、“曾”改成“曾经”之类;要将适合于阅读的同音异义词改成不会产生歧义的词,如“苍鹰”会误听为“苍蝇”,可改为“雄鹰”,“走近”会误听为“走进”,可改为“走到”………附近”。此外,还可多用象声词,发挥声音感染听众的功能;采用多种人称的叙述方法,使语言增加立体感。
【范例】: 青春焕发的古老学科——声学
马大猷
说起声音,人人都知道它是什么。因为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听到说话声、汽车声、音乐声、机器的轰轰响声以及风声、雨声,等等。但是,关于声学是什么,以及它的原理和应用又是什么,能够作出确切回答的人就不多了。
声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回顾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声学是人们最早研究的学科之一。比如音乐,它起源于还没有文学的时候。直到今天,我国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商朝的石磐、西周的编钟和前汉的律管。那时候,人们不但研究了乐器的创造,还进行了基础研究,了解了音乐的规律。我国人民在战国以前,就总结出来了“三分损益法”,这是声学上的巨大成就。这个规律说:把管,也就是笛和箫的长度截去1/3,或者加上1/3,所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跟原来的声音很和谐。这就把客观现象和主观感觉联系了起来,成为人们研究心理声学的开始。人们还根据这个规律定出了乐器上的几个音的关系,这就是乐律,现在叫作自然律,两千年来一直在应用。这说明声学是多么古老!
但是,在另一方面,声学又很年轻。今天,它除了原有的一些研究领域以外,还进入了属于科学前沿的许多新的领域,像研究人的大脑活动等生命现象,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研究整个地球以及天体等。
其实,自从有历史以来,声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的前沿,这是由于声学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什么是声学呢?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科学。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它是物质机械振动产生的波,所以叫做声波。这里所说的声波,它的范围比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所包括的范围要广,除了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以外,还有人的耳朵听不到的频率很高的超声波、特超声波和频率很低的次声波。除了真空里没有声波以外,凡是有物质的地方都有声波;同时,声波还能够同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人们还可以利用声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它同电磁学方法和粒子轰击的方法被称为研究物质性质的三个主要方法。
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借助于仪器。直到十九世纪末,人们研究声学的最好的仪器还只是人的耳朵,这是因为人的耳朵非常灵敏,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几乎相当于空气中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声音,而能听到的最强的声音,比最弱的要强1万亿倍。人的耳朵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也很广,从20-20000赫,都能听到。但是,尽管人的耳朵这么巧妙,它的听力范围究竟是有限的。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管和以后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产生和接收任何频率、任何波形、任何大小声波,这就大大地扩大了声学的研究范围。
现在,声学进入了向整个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研究方面发展的阶段。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采取无限制的潜艇政策,曾经使得英国和美国海上航行受到极大的威胁。当时,法国的进步声学家郎之万为了探测潜水艇,研究了在水下高频率声波的反射,把声学研究领域扩展到了超声,并且创立了超声学和水声学。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水声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水下,光波、电磁波等都传得不远,只有声波可以传得很远。声纳就是人们利用超声波在海里“看东西”的很有效的水声设备。声纳的原理和雷达相同,只是用声波代替了电磁波罢了。人们把声纳比作水下“侦察员”,它可以在海水下侦察潜艇、冰山、水雷、鱼群和暗礁。利用声纳还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例如,太平洋马利安纳岛附近的海槽是世界上海水最深的地方,有10860米深,水的压力超过大气压的1000倍,目前人类只能利用声纳来测量那里的情况。现在,人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反射的声信号,来识别反射体的性质,认出什么样的是敌人的潜艇,什么样的是自己或者友军的潜艇,什么样的是大鱼,等等。
声音不只是在水下能传得很远,在大气里,在地下,也都可以传得很远,但用的不只是超声,更多的是次声。次声指的是频率在20赫以下的声波。它可以传得很远。比如,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克脱火山爆发时的次声,围着地球转了好几圈。次声传播的时候,能量损失得很少,这是它的特点。现在,已经可以收到几千公里以外的核爆炸或者导弹起飞发出的次声,可以收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台风、海啸和其他气象变化发出的次声。近年来发现,地下的声波比地震学中所研究的范围要大得很多,它有更高的频率,也有更低的频率,所以,采用现代声学方法研究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像1961年的智利大地震引起的地球震动,最低频率是每小时振动一次。用声波分析的方法,还可以增加人们对固体地球的构造的认识。地震学、地声学及大气声学的方法还可以用到月球和其它行星、卫星的研究上。
声学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深入到物质结构的研究。声波是机械波,它可以进到物质里面,因此,可以用它来研究和改变物质的几何形状和性质。超声探伤就是一个例子。材料里的任何伤痕、缺陷都可以利用它对声波的反射探测出来,从精密零件到一二米粗的钢轴,或者几十米的岩石,都可以应用超声探伤,并且照出彩色的超声像来。另外,还可以用超声测量材料的密度、弹性、温度、流速和内耗等等。比如,测量原子反应堆的温度、石油管道内油的种类和流速、反应堆里化学反应速度以及上层大气温度等等,用其他方法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声学方法却很简单。用超声照射植物种子,可以提早发芽,这对我国无霜期短的地方,实际意义很大。超声检测和处理技术也可以用在人体上,比如,检查人休内部器官的病变(包括癌变),观察心脏跳动或者胎儿活动的情况,以及治疗某些疾病等等。用超声,有X光不可比拟的效果,而且长期照射也对人无害。
比超声波频率更高的声波叫特超声,或者是微波超声,特超声的频率是5~10000亿赫。有人用激光照射砷化镓晶体,产生了43万亿赫的特超声。这种特超声的波长和分子的大小差不多,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分子、原子和电子的特性。用特超声还可以研究声波和电子、原子、光量子等的相互作用,研究接近绝对零度时的超导体和超流体等等。在所有这些情况中,声的作用和光在微观现象中的作用相似,具有量子性质。一个声的量子叫作声子,声子理论在物质微观性质的研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我们说,声学正在逐渐深入到微观世界。
可听声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进入到了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大家知道,噪声公害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噪声能影响人的工作和休息,危害人类的健康;它还能反映机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研究噪声的产生和控制,可以改进人类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水平。音乐声学研究乐律,改进现有的或者创造新的乐器和电乐器,使音乐达到新的水平;建筑声学研究厅堂中语言和音乐传播质量问题,保证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生物声学研究动物的发声器官和听觉,这是仿生学的重要部分。所有这些都使人们对大脑的活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也成为研究大脑活动的一个工具。比如,人想说一句话,大脑发出什么样的信息使人体的有关器官协同作出那样复杂的运动?声音到了内耳以后,怎样变成了神经脉冲和电信号?它们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声波很复杂,信息量很大,可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容量却有限,那怎么能传过去?信息到了大脑,大脑又是如何分辨出语言、音乐和噪声的,并且用什么处理方法加以识别的?这些问题都很复杂,目前声学正在与有关学科协作,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
庐山云雾
(配乐广播)
江祖凡
(音乐20秒后混入)
在浪涛滚滚的长江南边,波光粼粼的鄱阳湖西岸,有一座平地拔起、雄伟壮丽的高山,这就是中外着名的庐山。庐山是东北——西南走向,长大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南北狭长,略成椭圆形。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奇峰,也有像浪涛起伏的连屏;比较高的山峰,大多数在海拔1400米左右,重峦叠嶂,雄奇挺秀。
(音乐突出10秒后混)
庐山的自然景色优美,终年空气清新,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自古以来,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不但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大家熟悉的宋朝诗人苏轼留下的赞美庐山的诗。在这首诗中,他描写庐山山势险峻、层出不穷,使人在山中难见它的真面目;另外,由于庐山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日子里,是被缭绕的云雾所掩蔽,群峰时隐时现,就更难见它的真面目了。的确,庐山的云雾是奇妙的,庐山的云景是美丽的!
(音乐起20秒后混入)
清晨,站在庐山上,如果是晴天,庐山清秀的景色,历历在目。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烂夺目;可是,回头再看,山峰,屋顶全隐没在一片云海之中。一阵阵云雾飘荡起来,使你置身在云海之间,浓云如烟雾把一切都淹没了,淡云似薄纱,飘然而过。有时,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之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庐山是着名的多雾山区,每年平均雾天是195天,尤其以5月份雾天最多,平均有21天。庐山为什么多雾?庐山的云雾又为什么那样变化莫测、景色迷离呢?这得先说说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是由低层大气里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我们知道,空气里能够容纳水蒸气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是随着气温高低不同变化着,气温越高,能够容纳的水蒸气也越多。如果空气里含有的水蒸气达到最大的容量,就叫做饱和空气。另外,在空气里存在着大量微小的尘埃,这些微小的尘埃是使水蒸气凝结的附着物。当空气里水蒸气含量达到饱和的时候,先在一些尘埃上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在高空就是云彩,靠近地面就是雾。所以说,云和雾本来是一回事,只不过高、低不同罢了。
每1立方米有雾的空气里,大约有一亿多个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的直径只有1/1000厘米。虽然很微小,但是它们也是要往下落的,不过下落的速度很慢,所以,只要空气中有很弱的气流扰动,它们就被托住,飘浮在半空中,形成了云彩或者雾。
按照气温不同,雾可以分成两种: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叫做暖雾;气温低于摄氏零度的叫做冷雾。另外,由冰晶组成的雾叫做冰雾。
一般山区云雾都比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山下的气温比山上气温要高,所以,沿着山坡往上爬的空气,温度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它能够容纳的水蒸气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于是往山坡上升的空气很快就成了饱和空气,再往上,多余的水蒸气就凝结在灰尘上形成了雾。
(出音乐)
庐山的云雾比一般山区还要多,这同庐山所处的地势和周围环境有关系。我们知道,滚滚长江从庐山脚下流过,山的东面是鄱阳湖,庐山所处的地区气温很高,尤其是夏季更是炎热。这样,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水蒸气很充足,而且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这是庐山多雾的因素。
庐山是一座两侧受大断裂挟持而起的块垒式大山。由于地质构造上的特点,庐山山峰多为断崖陡壁,峡谷深幽,好像用刀切成。山谷纵横交错,而云雾总喜欢走山谷。庐山山谷特别多,真是山峰高入云端。因为这里坡度小,所以庐山山峰之间常常云雾飘渺,变幻莫测,特别是春夏之交,云雾迷漫,经常见到云海奇观,云层往往比山峰还低得多,只见白云绕山,山峰好像海中的岛屿,给庐山增添了无限景色。
庐山的云雾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而且是科学工作者研究云雾的好场所。庐山是个自然形成的大雾室,气象科学研究部门在这里建立了云雾观测站,研究成云降雨的规律,还进行驱雾催化的试验。
云雾既然能给游览地增添优美的景色,为什么还要进行驱散云雾的研究呢?这是因为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雾却能给人们带来危害。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在没有风的天气里,城市里的雾常常经久地迷漫在空中,使工厂排出的废气由于雾的阻碍,散布在低层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云雾太浓,也会严重地影响交通安全,特别是在机场上和航道上,更迫切需要消除雾的危害。要消除雾,就要研究出云雾出现的规律,要比较准确地做出雾情预报。
消除雾的方法很多,有些国家的机场上都有驱雾设施,比如从飞机上撒播干冰或者在地面上喷撒液态丙烷,使雾中的过冷水滴很快地蒸发,使雾消失。这些方法对消除冰雾很有效果。消除暖雾比较麻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有的机场使用几台功率强大的喷气引擎放在上风的方向,全部开动以后,可以在下风的方向形成几万平方米的没有雾的区域。这种成本比较高。另一种方法是播撒氯化钙等吸湿性物质来驱散云雾,这个方法在小范围试验已经成功,大面积驱雾还不适用。
(音乐——混)
尽管在平原地区,在城市里,雾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危害,然而,在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庐山,云雾却给人们以一种美的享受。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庐山,就让我们尽情地欣赏那变幻莫测的云雾奇景吧。当你站在高峰,置身于白茫茫的云海之中,仿佛飘然登上仙境,心旷神怡,忘却了疲劳;转瞬之间,云雾尽退,碧空如洗,祖国江南的大好河山一览无遗;绿水青山历历在目,滚滚长江蜿蜒如带,鄱阳湖面渔帆点点,山下公路纵横,梯田层层一片兴旺的景象。展示着祖国的锦绣前程。
(音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