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经济预测报告是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对经济活动有关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并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借以指导管理工作,改进企业生产经营,寻求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类实用性较强的书面报告。科学的经济预测是合理编制计划的前提,科学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必备工具。
经济预测报告按预测对象可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和微观经济预测报告;按预测方法分有定性预测报告、定量预测报告;按时间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预测报告。对一个企业来讲,经济预测报告是经济活动运行的“指南针”,即重要的信息渠道。在实际中,具体有:市场预测报告、资源预测报告、生产预测报告、销售预测报告等。
经济预测报告的格式一般为:
(一)标题 标题通常由时间、范围、对象三部分组成,并附加“预测”、“趋势”、“展望”等字样。标题的拟定,要直接、醒目,使人一目了然。
(二)正文 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1.开头
这一部分简要说明预测的目的和意义、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及预测方法。开头要写得简洁概括,切不可繁冗拉杂。
2.主体
这是经济预测报告的核心。在这一部分中要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用科学的方法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
由于预测对象和方法不同,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介绍常见的三种:
(1)并列式。
这种结构方式是在开头交代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抓住了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归纳出几个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
(2)连贯式。
这种结构方式是以预测的过程为序,依次说明预测的缘由、主要环节及结果。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前后衔接的。
(3)分总式。
这种结构方式是前面分述原因,最后交代结果。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的。具体说来,它主要又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先对预测对象的若干项目分别进行预测,然后交代总的预测结果。二是先用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然后说明总的预测结果。这种分总式的结构方式是最常见的,它具有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优点。
总之,主体的写作,要力求事实可靠,推断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
3.结尾
一般是根据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即提出改善经营管理,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办法。这也是经济预测报告写作的落脚点。建议要具体、切实,如有必要可分条列项。
(三)具名 即在标题的正下文或正文的右下方写明单位名称或作者姓名。
(四)日期 应写在正文右下方具名的下面,要写明年月日。如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不写日期。
【范例】: 1991年国内市场趋势及因素分析
1991年是治理整顿的第三年,也是实施“八五”计划的第一年。正确分析预测明年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于经济决策部门和工商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根据连续追踪监测与重点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我们侧重对明年国内市场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影响消费品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如下:
一、1991年国内市场总趋势
明年国内市场总趋势:逐步由市场疲软状态转入供求基本平衡状态。其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消费品市场状况:预计明年一、二季度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呈低速增长的态势,而三、四季度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据测算,明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9100亿元,比今年增长10%左右(预计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275亿元,比去年增长2%)。
从需求方面看:由于今年农业生产丰收、乡镇工业迅速回升、棉花收购价格上调等原因,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将明显提高,对明年农村市场形成较强的购买力。城镇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将保持正常水平,明年全国企事业单位统一调整工资的可能性很小,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对市场购买力影响不会太大。社会集团购买力随国家政策的松动,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对消费品需求相应增加。在结余购买力方面,预计储蓄存款流入市场的比重有所加大。
从供给方面看:1991年社会商品可供量增长幅度将略大于消费品购买力的增长幅度。主要依据:预计1991年国家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比今年增长7%,农业总产值增长4%,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而实际执行结果,可能要超出计划指标。由于国家积极采取启动市场的有效措施,工业生产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效益逐步提高,工业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将稳定增长。粮食、棉花、生猪、禽蛋、食油、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得到重视,在今年丰收的前提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今年工商业产成品及商品库存量的大幅度增加,也是提供1991年商品可供量的货源之一。
从消费品市场供求总量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明年消费品可供量的增长将大于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买方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状况: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在正常状况下,一般要滞后于消费品市场的变化,时间大约是3-6个月,预计1991年下半年会出现转机,但不会有过高的增长幅度。根据明年工业总产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0亿元进行预算,生产资料供应增长幅度大约为8%-10%,供需大体平衡。其中,钢材:预计明年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矛盾比较突出。部分钢材进口量减少,库存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钢材进口值下降57%,对今年末及明年上半年有一定影响。有色金属:明年在总量上可保持平衡。关键在于落实好进口计划,适当限制出口和不合理消费。煤炭:今年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8亿吨,是历史最高水平。目前煤炭生产仍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明年继续呈现为供大于求。木材:今年9月末库存周转期超过6个月,明年供给略大于需求。
总之,明年的生产资料市场也是供略大于求的趋势,鉴于国家的投资重点放在技术改造上,预计机电设备产销增长速度会明显加快。另外,由于国家将出台一些调整上游产品价格的政策,部分原材料价格会逐步上扬。
二、影响1991年消费品市场变化的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逐步由生产决定型经济向需求导向型经济转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样已成为决定经济运行状况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对可能影响明年消费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将保证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经济稳定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而市场稳定又是经济稳定的前提之一。为防止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国家在1992年之前(“八五”前两年)将继续坚持治理整顿的大方向。在压缩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把重点逐步转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同时,还将采取积极、稳妥的微调措施,启动市场、启动经济、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在新的深层次结构调整中,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趋于正常,但由于现有低层次结构的生产能力相对大于消费水平的状况依然存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开。
2.消费品市场的周期性规律,预示明年市场趋势是缓慢回升。根据对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的测算分析,可以揭示出我国消费品市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出现过八次周期性变化,平均每个周期时间为五年,其峰顶出现时间是:1956年、1959年、1966年、1972年、1975年、1980年、1985年、1988年。而谷底时间,一般是峰顶出现后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出现,如:1957年、1961年、1968年、1974年、1976年、1982年、1986年、1990年。峰顶出现年度的增长幅度:50年代-70年代为9.2%一17.5%,80年代为18.9%-27.8%,增幅速度明显增大。
影响市场周期变化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实施成果反应,经济过热及经济调整影响,政治因素及国际因素影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与零售物价指数波动情况的相关性为50年代——70年代间大多是逆相关,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为峰顶时,物价指数增长幅度呈谷底状态;80年代则呈正相关,两者周期峰顶及谷底出现时间基本相同。
据测算分析消费品市场进入谷底后的第一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一般只增长1-4个百分点(70年代以来)。1990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为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成为这一波动周期的谷底。按波动规律分析,1991年市场趋势将缓慢回升,考虑到国家将出台一些调整物价、优化投资结构、启动市场等政策措施,预计1991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为6%一10%。
3.社会总供给略大于社会总需求,决定了低层次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基础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开始从温饱型经济向小康型经济过渡。经济实力与生产能力的增加,使体现温饱型经济特征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上供应不足的商品迅速减少,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比重日益增加。如果不出现盲目追求速度和超前消费的错误导向,1983年前后出现的低层次的买方市场即可持续发展下来,市场环境也会大为改观。由于人们一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忽视了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以在市场畅销、抢购风行的条件下比较适应,而面对市场相对疲软,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状况则无所适从。我们应该看清目前市场环境的现实,低层次的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期望市场销售超常增长的经济现象出现是不现实的。当然,市场供求平衡有其相对性,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持续时间也可能很短,但它毕竟是供求动态平衡过程中的一个状态。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买方市场存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体现的层次特征会越来越高。
4.国际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增加了同我国政府及企业的经济联系。同时,一些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开始向我国提供新的一轮贷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国内企业的出口渠道,减轻因产品大量积压而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对缓解我国还债高峰的压力和增加投资及消费需求将起到积极作用。
5.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趋于正常。1988年下半年的超前、超量抢购以及1989年下半年出现的市场疲软,使大多数消费者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尤其是借款抢购的高价商品,一年之后又降回到原价,不能不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训。强烈的逆反心理使许多消费者汲取抢购的教训,变得谨慎起来,随之落入谷底,今年1-9月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4%,是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6.储蓄利率的连续下调,将使货币回笼的增幅减少,储蓄增值的心态转向正常。灵活运用利率杠杆,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今年4月15日和8月21日,国家两次下调储蓄存款利率,使目前的利率水平降至1988年9月1日起执行的利率水平。鉴于明年国家将出台一些调价政策,物价指数将达到6%-8%之间,按现行利率水平,利息将接近或成为“负数”。
7.投资需求增加与集团购买控制的松动,将影响明年二季度以后的市场需求。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为5000亿元,比今年增长11.1%,投资需求逐步提高。由于投资到位需要3-6个月的周期,故今年下半年追加的投资,在今冬明春期间才能到位,而真正对市场发生影响的时间大约是明年二季度以后,陆续到位的投资额中的40%将转化为消费基金,对消费品市场产生影响。另外,国家正适度放松对集团购买力的控制,如小汽车、办公用品、针纺织品等等。今年1-9月社会集团零售额为5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5%,预计全年会达到713亿元,比去年增长2.1%。明年将增长6%-8%。
8.较高的结余购买力,既对市场形成较大的潜在压力,又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据有关专家分析,超速增长的储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镇个体经营者和农村专业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及个人消费资金,大约占全部储蓄的30%。二是某些企事业单位为了谋求小集体利益而进行的公款私存,约占全部储蓄额的30%。其中40%的普通居民储蓄的用途是:第一,为子女升学、就业、婚嫁而储蓄的家庭约占储户的20%-30%;第二,为养老、建房、防止意外事故而储蓄的家庭约占20%;第三,用于旅游的储蓄约占10%;第四,为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储户仅占20%;第五,为其它目的而储蓄的约占20%。根据上述分析,在6647亿元的储蓄余额中,相当大的比例不是准备用于正常消费的储蓄,如果不出现较大的外界因素影响,这部分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这部分资金对明年的消费品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9.逐步回升的生产形势和相对过剩的轻工业生产能力,使明年消费品市场的供应量继续增长。今年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为明年的消费品市场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和良好的保证。在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业生产建设的条件下,预计明年的农业生产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在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调整中,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回升势头。今年1-9月,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1%,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3.7%。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生产增长速度逐月加快,7、8、9月3个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4.6%和7.5%。可以预见,明年工业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仍将十分激烈,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0.消费层次逐步提高,消费热点相对分散。以消费对象、消费档次不同形成相应消费水准、消费热点的消费方式构成了阶梯式的消费层次。如过去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主导的“老四大件”消费层次以及后来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新四大件”为主要消费内容的消费层次等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也在迅速变化,不断向高层次演进。而处于消费热点的消费品在相对饱和后,即让位于新的、水准更高的高档消费品,从而构成新的消费热点。
1985年我国市场特点和1986年市场预测
1985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活跃、兴旺的景象。预计1985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4300亿元,比1984年增长27%,比1980年增长一倍多。
从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8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问题,相当大的购买力涌到1985年,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上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市场不仅顺利地渡过了1985年,而且形势之好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年市场的大体趋势是:4月份以前市场商品销售增势很猛,5月份增长速度减慢,9、10月份以后趋于平稳,社会集团购买力逐季下降,市场总的来说是稳定的。1985年我国的市场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之大为建国以来所少有。各省市增长幅度一般都达到20%以上,有的超过了30%,全国预计增长将达到27%左右,这是”六五“期间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二是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商品全面增长,但用的增长最快,穿的次之。北京和上海用的商品比重已占第一位。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预计吃的约占53%,穿的占20%,用的占24%,烧的占3%。现在人们购买商品追求名牌、高档、新颖、美观,吃的讲究风味、营养。这都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是社会商业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全面增长,个体增长最快,集体次之。从经营比重看,国营商业下降,集体、个体商业上升,特别是肉、禽、蛋、菜、水产品放开以后,集体成交副食品的比重增长更为迅速。预计在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商业占41.2%,集体商业占37.5%,个体商业占14.6%,农民对非农业人口出售农产品占6.7%。
四是产销直接挂钩,横向联系加强,商品直线流通量大幅度上升。由于商业体制的改革,商品市场日趋活跃,各地工业品进货外采比重增加。上海市工业品的流向已由单向变为双向对流,改变了基本上只出不进的状况。有些企业直接同农民签订原料收购合同,不少农民把大量农副产品直接运进城市。许多城市打开城门,欢迎外地产品进入,市场更趋活跃,流通更加扩大。
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分析,1986年我国的市场将呈持续繁荣、更加活跃兴旺的趋势。这是因为,1986年的社会购买力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上海初步预测为15.3%)。其原因一是工资改革将使城市职工的工资收入有较多的增长;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收入增加;三是基建投资规模仍然较大,40%左右的投资将转为消费基金进入市场;四是结余购买力大,已占当年购买力的60%以上。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形势很好,为市场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985年轻工业产值预计增长17%,1986年仍可达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农产品如粮、棉等目前库存都比较大,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198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将有较高的增长幅度,初步预计可达10%以上。1985年市场所具有的特点,1986年将继续保持并会有所发展。
有一些地区和部门预测,1986年对吃、穿、用商品的需求情况是:吃的商品主食(粮食)比重下降,食品趋向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对精米、精面、细菜、瘦肉、禽蛋、水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增加趋势,对好酒、名烟、啤酒、糖果、糕点的需求也将扩大。穿的商品要求变化大、更新快,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已由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发展。服装讲究式样、质量、色泽。呢绒、毛料、毛涤纶、丝绸将继续热销,棉布、化纤布将稳中有升。用的商品讲究名牌、优质、高档,家用电器转向“大”(大屏幕)、双(双开门、双缸、双卡)、“新”(型号新、款式新)。电视机需求量将比1985年增长30%,“彩色”与“黑白”的比例为1∶2;电冰箱增加70%;收录机增加10%;洗衣机增加10%;木制家具、建筑材料、儿童用品、结婚用品等成倍增长。
应该看到,1986年我国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之间仍然存在差额,某些主要商品供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组织安排好1986年市场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新的一年中,首先要大力增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要继续强调贯彻执行“六优先”的原则,在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方面给轻工、纺织等部门以适当的照顾。在组织安排商品生产和供应中,一是必须注意多层次消费的需要,既要有高档的,也要有中低档的;二是要特别注意小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防止重大轻小或以大挤小的倾向;三是要注意农村市场。其次,要积极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强调国营商业在多渠道流通中的市场领导责任,大力组织货源,搞好储备,安排好供应。国营商业要改变经营作风,使企业具备旺盛的活力;要掌握参与市场调节和平抑物价的手段,对主要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要掌握一定的货源。国营商业既要同集体、个体商业展开竞争,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引导生产和指导消费的工作,力争把1986年的市场安排得更好。
圆珠笔中期市场需求预测
一、产品沿革和产销现状
第一支圆珠笔1945年在美国制成,旋即引起全球制笔工业激烈竞争,1951年世界各地已有250家公司争夺圆珠笔市场。此后,由于圆珠笔被广泛地用作书写工具,因而销售大增,刺激生产发展,美国居首,年产17.3亿支;日本次之,年产5.4亿支;此外,英、法、意、联邦德国均有相当产量。
1945年第二次大战刚刚结束,原子弹的神秘感弥漫全球,美商雷诺利用“原子笔”的时髦名称来我国推销。1948年我国民族工业上海丰华圆珠笔厂正式投产,但年产不足5万支。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全国圆珠笔产量有较大发展,1952年产量40万支,1977年产量2.2亿支,25年内增长550倍。到1980年止,全国圆珠笔生产厂有46家,年产量2.7亿支,当年商业收购2.11亿支,市场销售2.05亿支,年末库存0.86亿支;外贸9个口岸共出口0.73亿支,约创汇536.8万美元。1981年有部分工厂停产、转产,据全国制笔工业情报站统计,1981年维持正常生产的减少至27家工厂,年产量2.8亿支,当年商业收购2.1亿支,市场销售1.99亿支,年末商业库存0.96亿支。本市现有丰华、上海两家圆珠笔厂,1981年产量1.26亿支,占全国产量45%。1982年预计产量1.37亿支。
从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国内圆珠笔的产销已处于相对饱和、略有多余状态,因而各地在价格、花色、质量方面竞争激烈,有些外地厂以降价20%来争取销售,有的被迫停产、转产。沪产品目前在花色、质量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产销尚能基本平衡。
当前圆珠笔产销中的主要问题是:
1.国内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国家档案局、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曾于60年代初发文,禁止在档案及非复写会计凭证和帐册上使用圆珠笔书写。因此,大家一般都认为圆珠笔是非规范书写工具,影响了圆珠笔的销售。
2.花色陈旧,品种不多。目前市场对高档笔要求外观精美、性能优良,对低档笔要求售价低廉、外观新颖。但文具店陈列的圆珠笔老面孔多,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都不够大。笔型基本上还是中号钢笔型状,笔尖圆珠粗细几乎一律是0.7m/m,只有沪产弯头是0.6m/m。而国外笔型、粗细、大小、形态及表面装饰日新月异,笔头圆珠从0.25m/m至1.37m/m,档次甚多。
3.各生产厂经济效益相差悬殊。据统计,1981年全国27家生产厂劳动生产率人均为16,715元,其中最高达48,940元,最低的仅1,339元,相差35倍以上;每万支笔芯消耗铜材最低的仅3.62公斤,最高的达7.56公斤,相差1倍以上;百元产值利润率(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全国平均21.15元,其中笔芯厂最高达到36.96元,笔厂最高达到26.43元,有13家厂在10元以下,有个别厂甚至发生亏损。部分圆珠笔因质次价高,形成积压。
二、预测分析
国外以圆珠笔取代自来水笔的趋势日趋明显,1987年美国的圆珠笔产量为自来水笔的269倍,1977年日本的圆珠笔产量为自来水笔的54倍。而我国,一是圆珠笔使用范围限制较严,二是汉字体形用圆珠笔书写不及自来水笔易于显露笔锋,所以近期内国内要以圆珠笔取代自来水笔是不可能的。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使用圆珠笔的对象约3.25亿人,其中学生2.05亿人,职工(包括干部、知识分子)1亿人,农村干部0.2亿人。圆珠笔平均使用寿命2年,则每年约有1.63亿支更新,加上每年新增加使用者所需,每年约2亿支即可满足需求。当前,市场已呈相对饱和。预测今后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和文教事业发展,需求量也会相应增长。
我们试用经济计量的方法,预测1982年~1985年圆珠笔的需求量。选用全国商业部门1972年~1981年10年的圆珠笔销售数据列表如下:(见下表)
建立时序回归模型:y=a bx
其中;y——销售量(万支),x——年份顺序数,a、b为待定系数,经计算得:
a=5836.29,b=4607.36
根据上述的回归线y=5836.29 4607.36√x,预测1982~1985年的需求量是:
1982年:21,120万支
1983年:21,800万支
1984年:22,450万支
1985年:23,080万支
从而预计1982~1985年全国圆珠笔需求量年均递增约3%~4%。
三、四条建议
为了发展圆珠笔生产,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圆珠笔油墨管理,扩大圆珠笔的使用范围。圆珠笔使用范围取决油墨性能,1984年以后,全国各圆珠笔厂普遍采用的423蓝油墨已经比以前的4901蓝油墨在性能上有了极大改善。目前,上海新试制成功的424纯蓝、322黑色两种圆珠笔专用油墨,经轻工部鉴定耐晒、耐水、自然渗化等性能已高于或等于蓝黑墨。建议在加强圆珠笔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放宽对圆珠笔使用范围的限制,以促进圆珠笔的销售和生产。
2.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为了扩大销售,各生产厂应研究增加圆珠笔的花色品种。一般中小学生喜欢美观、小巧的笔型,而农村则适宜粗大坚固笔型。目前市场粗大型笔杆和多档次笔芯都呈空白。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要研究生产适宜农村需要的价廉物美的圆珠笔。
3.限制新厂上马,组织技术开发。鉴于当前圆珠笔生产已趋向产大于销的现状,各地区、各部门要限制新厂上马。当前各地圆珠笔厂消耗、成本、劳动生产率差距甚大,经济效益高低悬殊,可通过组织技术开发的形式来解决。
4.扩大出口。圆珠笔在国外市场有相当潜力,当前我国出口圆珠笔多数为低档笔。每支平均价仅0.07美元。在香港市场上,1980年每支平均价0.34美元,最高的每支达800美元放在首饰店出售。如能适当改进表面装饰,发展高、中档笔,增加高、中档笔的出口比例,将平均换汇每支由0.07美元提高到0.20美元,等于扩大出口2倍。
1990年广州市场趋势预测
经过一年的治理整顿,广州的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长过快的消费需求开始得到遏制,市场处于由热到冷的变化过程。
去年广州商品流通有几个特点:
1.市场先紧张后疲软,春、夏、秋、冬四季有明显特点。一季度由于1988年经济发展“快车”的惯性作用“热风”尚存,社会商品零售额仍然高速度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7%;二季度受北京政治风波影响,市场出现“紧风”,五月份有几天时间居民抢购粮食和食盐,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9%;三季度市场出现疲软,吹起“淡风”,骤然降温,社会商品零售额从8月开始下降,全季仅增2.2%;四季度本是市场旺季,但“旺风”未吹起来,零售额比同期下降7.6%,比三季度降0.8%。
2.社会商品零售额20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1989年广州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虽比上年增长9.86%,但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下降9.65%,这是自1969年来第一次出现剔除物价因素后零售额下降的情况。
3.市场属于结构性疲软。吃的商品保持稳步增长,主要是穿、用的商品全面下降。吃的10种主要商品上升的有猪、蛋、鱼、卷烟4种,下降的有牛、羊、禽、菜、糖、酒6种,市区肉、食、蛋、鱼零销量3.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1%;22种主要使用商品全面下降,特别是1988年热销的大件消费品降幅最大,其中彩电降55%,洗衣机降54.5%,录音机降50%,毛毯降60.2%。
4.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与上年同期比,1月上涨44%,到12月份仅上涨2.1%,成为1987年以来上涨幅度最低的一个月,全年累计上涨21.6%,比1988年升幅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有14.6个百分点是上年涨价的“翘尾巴”影响,新涨价部分只占7个百分点。
5.货币大幅度回笼。1989年货币回笼比上年增长40.4%,是历史上回笼货币最多的一年,其特点是以信用回笼为主。1989年居民货币支出很大一部分转向储蓄存款,去年居民新增储蓄存款35.6亿元,比上年增长83.6%,是近年来增加额最大,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6.消费基金增长转向正常。据银行提供资料,1989年工资性支出比上年增长29.6%,低于1988年增38.4%、1988年增33.8%的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仅增长6.6%,其中奖金支出从1988年增长55%降低为32.5%,行政管理费支出从上年增长62.6%降低为增长30.8%。
今年广州的市场趋势,我们预测以稳为主,上半年仍然是平缓的,下半年可望逐步见旺,四季度开始部分商品将出现偏紧。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逐步爬出低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测增长10%左右,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大体是增长4%~5%的水平。
首先,从定量分析:以商品零售额发展历史分析1990年广州市场发展趋势,1950年-1988年的40年中,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11.5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递增5.33%。分三个时期:经济恢复时期,平均每年递增35.3%。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而且解放前与1949年的对比基数较低,拉高了零售额的增长幅度,当时物价又比较平稳,使这段时期成为40年中增长幅度最高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26年平均每年递增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平均递增4.5%。这一时期属于产品经济,商品流通缓慢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的起伏变化不大,一般增长3%~8%左右的水平;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后11年,平均每年递增20.7%,扣除物价上涨幅度后平均递增8.7%。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1980年增长34.6%;第二次1985年增长37.2%;第三次1988年增长37.34%。第一次高峰的出现主要是开始逐步放开价格,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使零售额迅速上升,扣除物价指数后仍然增长25.1%。第二次高峰主要是放开了蔬菜和生猪价格以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物价指数上升22.5%,扣除物价指数后实际增长11.5%,第三次高峰主要是逐步理顺粮、油、糖价格,以及放宽财政、信贷,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6%。如扣除物价因素相比,第二次高峰应当是1984年增长23%,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21.3%。从改革开放后零售额波动情况分析,广州市场和全国市场一样每四年出现一次高峰,下一次高峰期将是1992年,1990年是处于两个高峰间的缓慢上升期,这和商业部信息中心分析全国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预测在六月份前后才会开始上升,这比全国要慢两到三个月。广州市社会商品零售额从去年8月开始下降,降幅逐月扩大,到12月下降8%,今年春节在1月份,但比去年同期仍然下降2.87%,去年4月份前的增长幅度都是较高的,5月份才开始减缓,由于受对比基数的影响,今年广州社会商品零售额要到五六月间才会出现上升。
从改革开放1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发展史看,广州市场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广州经济发展,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改革出台等关键性措施极大程度受国家调控的影响。
其次,从定性方面分析:
1.平稳是今年广州市场的主要方面。其依据:
(1)国家继续实行“双紧”、“双压”、“双重点”方针,即紧缩财政、信贷,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集团购买力,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短线产品,努力增加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这将造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
(2)部分居民仍将继续储款,住房改革方案出台后,准备购买住房,广州在两三年内可多回笼15亿元左右的购买力。
(3)流通秩序好转,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对市场起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4)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广州市场问题越来越重视和支持,工商、农商、贸商关系进一步加强。
(5)“菜篮子”工程的逐步实现,将为广州副食品提供更多货源。
(6)经过十年改革开放,广州市场有一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当前工商双方都有一定的商品库存,稳定市场有一定的商品后劲。
2.稳中逐步见旺是今年广州市场的发展趋势,其依据:
(1)去年市场疲软的一个原因是上年超购商品的滞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滞后影响将逐步消除,需求转向正常。
(2)今年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这部分干部、职工收入增加。
(3)随着旅游业复苏和地区物资交流增加,外来流动人口将比上年增加。
(4)去年广州市场虽然疲软,但对主要副食品的需求是稳步增长的,今年仍是上升趋势。随着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将会稳步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5)今年物价指数升幅要求比去年下降3~5个百分点,但新涨价因素预测达到15个百分点,比去年多8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将刺激零售额的增长。
3.稳中有紧是今年广州市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依据:
(1)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仍有较大缺口,结余购买力不断扩大,去年底超过了一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而1978年只相当于4个月,一旦出现诱发购买力的因素,市场将出现险情。
(2)由于市场疲软,工商双方都在削价竞销,大力压缩库存,经过一段时期的处理以后,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将会反映出来。
(3)粮食、生猪、食糖和以棉纱为原料的穿着商品,全国资源偏紧,供求予盾突出,将会反映到广州市场上来。
(4)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调控市场的难度大,银行贷款利息高,自有资金少,调控市场的手段薄弱,商业设施与商品流通发展不相适应,蓄水池作用难以发挥。
(5)由于今年新涨价因素较多,保值储蓄保贴率降低,加上居民多购的消费品已将近用完,购物的紧张心理有可能再度出现。
浅析彩色电视机的消费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色电视机已经或正在迅速走进我国居民家庭,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千家万户想着彩电,各行各业折腾彩电,彩电生产、销售几起几落,市场变幻莫测。今后几年,彩色电视机的生产、销售、消费趋势如何?这将是彩电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对此做些分析预测。
一、历史状况
1.1 生产
我国彩色电视机的生产始于70年代,到1981年才形成较大批量的生产规模,年产量为15.21万台,1988年产量为1028万台,1989年为938万台,到1989年我国累计生产彩电3725万台。由于彩电生产发展过快和市场需求由紧转缓,近年来,国家采取了控制产量的措施,预计今年产量为630万台。
目前,我国共有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13条,年生产能力1400万台以上,在引进并已投产的60条中,有55条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形成了我国彩电生产对日本的依赖状况。随着需求的变化,近几年彩色电视生产规格变化也极大,目前,18英寸彩电的产量已占全部产量的69%。
1.2 市场
根据国家规定,当前,国家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主要销售渠道有工业自销、商业订购和出口三种。其中,工业自销占产量的1/2以上,商业收购不足1/2,1989年商业收购不到产量的1/4。据推算,到1989年末,彩色电视机累计销售约3950万台。自70年代以来,彩色电视机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以20英寸彩电为例,70年代每台为2400元,1980年降到2000元,1981年降到1800元,1982年降到1500元,1989年实行专营后,市场实际价格达2900元,1988年抢购风潮时,价格更高。
1.3 社会拥有量
当前,彩色电视机社会拥有量约为4000万台,据统计,城市普及率50%以上,农村普及率5%左右。城市拥有量大大高于农村,而大中城市又高于小城市,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据统计,城市每百户拥有量在50台以上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农村每百户拥有量在5台以上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辽宁,农村拥有量中,直辖市郊县、沿海地区也明显高于内地。
1.4 彩电产销存在的问题
1.4.1 市场实际价格偏高,抑制了需求。目前,我国城镇一半家庭及农村90%以上的家庭尚未购买彩电,这些家庭基本属中、下等消费阶层,目前彩电市场价格对众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价格过高,需求受抑。
1.4.2 配件依赖进口(国产彩管约有300万支);组装分散,百余条生产线遍及27个地区,不能形成大批量集中生产,达不到设计的生产能力;牌号繁多,仅1988年获全国质量评比一等奖的就有44个牌号。
1.4.3 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负担极重。据工业部门反映,彩管、元管件价格上涨较多,使彩电成本上升较大,企业内部难以消化。
1.4.4 商业进销差率太小,商业经营没有积极性。现行一般彩电生产厂家给商业的回扣率是6%,产地批发调给销地的零售回扣为5%,仅留有3%的回扣率。由于银行利息、运杂费、仓储费等增加,造成商业经营亏损。
1.4.5 彩电消费超前攀比现象严重。据推算,我国大部分职工一年的工资买不了一台彩电(18英寸以上),这一点不同于国外的情况。
据对我国城镇居民调查表明,不同收入分组的居民彩电拥有量差距较小,消费超前,攀比、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二、产销预测分析
2.1需求趋势
据有关分析,彩电发展过程遵循一条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性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产品市场需求特征是不同的。在萌芽期,人们对产品性能及用途还有一个了解、适应的过程,产品市场销量增长缓慢;当普及率达到5%时,标志产品进入成长期,这时需求量迅速上升成为“流行热”;当普及率超过50%时,产品进入成熟期,这时市场销售增长缓慢,消费连锁反应逐步消失;随着新一代产品的出现,产品逐步进入衰退期。从这个理论看,我国彩电消费城市已进入成熟期,农村进入成长期。城市近年需求量不会有大的增加,农村虽处于成长期,但受自然条件及收入等多方面限制,需求也将是平衡的趋势。
需求变化的趋势是:①造型更新,风靡市场的卧式型已始遭冷落,立式、方型脱颖而出;②规格更新,47cm以下的彩电不再受宠,35cm面临淘汰的危险,51cm以上大屏幕的彩电将倍受欢迎,据北京对500户居民调查,80%以上的居民选择21英寸以上的遥控彩电;③功能更新,一是要带防爆装置的,二是要电调谐的电脑显示、记忆功能,三是要有遥控的功能。
2.2 需求预测
2.2.1 定性预测
2.2.1.1 购买力因素分析:居民货币收入是购买能力的基础,预计“七五”期间居民消费水平为3.2%,“八五”期间均在3%左右,居民货币收入“八五”期间平均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稳定的货币收入使购买力稳定增长。一段时期内,彩电仍是消费者购买的主要耐用消费品。
2.2.1.2 购买动机分析:购买动机的形成与变动,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八五”期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吃的比重降至50%以下;用的比重将有较大提高,穿的也增加较多,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作为小康水平特征之一的家电普及中的彩电首当其冲。此外,“八五”期间将有部分家庭的彩电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2.2.1.3 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目前市场平淡,但彩电销售势头见好,平淡只是相对过热而言,有关方面预测1992年彩电销售将更加活跃;另外,就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彩电消费始入成熟期,农村刚进成长期,说明彩电市场前景还是广阔的。
2.2.1.4 购买潜力分析:据统计,我国每年1000万对新婚青年,绝大多数城市青年要购买彩电,农村的富裕地区城市化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另外,一些高收入户家庭目前和将来都有一户多机(彩电)的消费趋势。
2.2.2 定量分析
有关方面预测,“八五”期间,彩色电视机产量每年增长13.8%,在1990年630万台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0多万台,加上每年有少量进口,就决定了我国彩电的消费规模。
经过分析,与彩电消费相关的众多因素中几个关系密切的是:货币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农民货币净收入)、居民储蓄存款、彩电生产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和零售物价等五个指标,然后根据不同因素对彩电需求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数学方法进行分析预测: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我们得出城镇彩电拥有量预测模型:
彩电拥有量(台/百户)
=1.4570544×零售物价指数 0.0513668×城镇居民储蓄存款-6.6763942
农村彩电拥有量(台/百户)
=0.0104716×农民货币收入 0.0026222×农户储蓄存款一3.2965384
关于各项相关因素的选定,在城镇彩电拥有量中,零售物价指数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对彩电拥有量影响较大;在农村彩电拥有量中,农民的人均货币收入及农户储蓄存款对其影响最大,其他因素影响较小。
对城镇和农村的预测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表2
以上测算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会稳定增长,“八五”末期,城镇彩电拥有率接近70%,农村接近7%,说明彩电的市场是稳中渐升的趋势。
另外,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彩色电视机生产量在1990年预计630万台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内平均年增长率达13.8%,每年增加114万台,到1995年达到1200万台;彩色电视机社会需求量每年约有700~800万台。
以上测算综合了政策分析等历史推测,并采取了数学方法进行测算分析,是否符合未来的实际情况,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几点建议
3.1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目前看,市场上18英寸和20英寸的规格颇受欢迎,所以,重点要安排这两种规格的生产,但对21英寸平面直角及以上规格的彩电,也要适当安排,国产14英寸的尽可能出口,同时要研制高清晰度的彩电,适应消费需求的不同层次,有些高档次的彩电需求不久将会到来。生产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的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改革花色、样式、规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3.2 拉开牌誉差价。目前我国彩电牌号繁多,但质量、牌誉差价过小,不利于优胜劣汰,建议可在彩电价格总水平不动的基础上,允许非名牌彩电价格下浮。
3.3 适当扩大商业进销差率。商业进销差小,经营困难,甚至亏损,无经营积极性,进销差率要适当提高,才能调动商业经营积极性,又有利于商业企业提高、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建议商业进销差率扩大到13%~15%。
3.4 扩大现行的地区差价。现行彩电地区差省内产品为2.5%,省外产品为4%。彩电实行专营后,包括运杂费在内省外产品才加4%,省内产品加2.5%,在运杂费等各项费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这个地区差率显然是不够的,造成经营环节亏损,因此,省、市、区的地区差可在不突破专营前的要求下,最好由省、市、区自行核定。
3.5 目前彩电销售平淡,工商库存增加较多,降价减税都活不起来,建议发挥国营批发商业的“蓄水池”作用,采取专项贷款、财政贴息及商业组织收购的办法,平抑市场,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
3.6 适当进口一点彩电整机,对促进国内生产和调剂市场是必要的。但不能大量进口,主要进一些技术先进的。另外,要做好彩电的保修、维修工作,加强彩电维修网点的建设,方便广大消费者。
全国床单产销趋势分析和预测
床单是复制行业中的主要品种,又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床单得到迅速发展,市场供应从长期紧张转向缓和并开始出现产大于销局面。今后床单生产前景如何?销售趋势怎样?要不要继续大发展?这是当前从事床单生产和经营者所共同关心的课题。
一、全国床单产销历史及现状
我国床单生产始于1921年。解放以前主要集中津、沪两地,产量小,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的产销均是增长的。但中间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内乱,产量起伏波动较大,市场长期供应紧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床单和其他轻纺产品一样,发展迅速,国内外销售大幅度上升。
1982年,全国生产9622万条,比1977年增长1.33倍,年均递增18.4%;国内销售5392万条,增长99%,年均递增14.75%;外贸出口2280万条,增长74%,10年平均递增11.72%,这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根据全国复制产品调研中心普查:目前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已有27个省市169多家企业从事床单生产,织机1.6万台,产量1.1亿条,形成上至中央省市,下至乡、镇的一股发展床单的热潮。同时,为了彻底改变过去落后的间歇式生产,全国各地正在兴建和组装14条阔幅大整理线和34条丝光线,从而给今后床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国内市场看,从1952年到1982年的30年当中,除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货源影响销售有明显下降外,其余都是保持平稳上升趋势。1977年以前,平均每年增长9%~10%;1978年以后平均每年增长14%~15%。1982年虽略有下降,但1983年临时免收布票后,全国销售又大幅度回升,湖北省1~10月上升10%,其中武汉市上升20.93%。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床单的消费水平与国外比较,还是很低的,1982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只有0.053条,而美国0.72条,日本0.4条,美国比我国高14倍,日本比我国高7.4倍。农村消费水平更低,目前全国农村除男女青年结婚者外,一般农户还很少购买床单。因此,今后国内床单销售继续维持目前的上升趋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前几年床单销售主要集中城市。经过几年大量销售,城市已经普及,拥有量逐渐增加,且使用寿命较长,更新率不到20%。所以城市的需要将有可能很快转向相对平稳,增幅较前逐渐降低。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床单销售又刚刚开始,今后随着农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对床单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从国外市场看,根据有关部门1973年~1982年统计资料,我国的床单出口,前五年是起伏波动徘徊的五年,后五年则是稳步上升的五年,其年均上升速度为11.72%。1982年全国床单出口2280万条,相当国内市场销量的42%。我国过去出口的床单,由于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所限,大都以中式床单为主,西式为辅,中式占90%,西式占10%。中式床单主销香港、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华侨,市场范围有限。
二、全国床单中期产销预测
(一)生产预测
1957年~1982年的床单生产量 单位:万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