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否则就做不好。写作文也是这样,有准备,就不费难,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不然,就只好咬笔杆,只好胡编乱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前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时的准备,一方面是临时的准
备。
宋代诗人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真想学写诗的话,要在平时下功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根底厚实了,书读多了,才能写好诗。陆游讲的就是平时的准备。同样,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时也要注意生活的积累,多看多练,不能临时抱佛脚。
多看,一是多看书报,二是要多观察事物(包括看一些有益的电影、电视,包括实践)。作文要求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脑子里蕴藏的事物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多观察事物,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多从事一些有益的劳动。多读书也能使自己认识很多事物,增长知识,同样也能发展想象力,作文还要求思维和语言有一定的发展水平。脑子里没有词儿,怎么写文章呢?丰富、发展语言的最好办法是多读书报。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平时读书报的时候,最好是出声地读,哪怕声音很小也行。
我小时候,不会说话,作文有个大毛病——写得不通顺。老师就要求我,无论读什么书(包括数学、常识之类的书),都要朗读。一直练到拿到一篇生文章能读得流畅的程度。练到这个地步时,我写的作文竟通顺多了!而且词汇也丰富多了。现在明白了,出声地读,记得牢固,同时也能培养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强。我读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这些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还有一项“苛刻”的要求——要我们把大部分课文背下来(都是老师指定的)。当时我们真吃了不少苦头,牢骚满腹。但也尝到了甜头——语言丰富了,语感增强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我觉得,现在小学生背的东西太少。好的文章应当熟读成诵,建议大家多背点文章。
强调观察是对的,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之度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有些事物要真正认识它、感受它,必须多接触,多方了解,必须去实践,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我小时候,喜欢跟着爷爷在田头地边栽黄花菜(即金针菜)。它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我特别喜爱它,关照它。上五年级时,我写过一篇关于黄花菜的作文,还上过墙报呢!小时候,我还常跟叔叔捉鱼,所以写这方面的文章有真情实感。热爱才愿意留心,热爱才愿意去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有人主张小时要写日记,既可以练笔,又可以增加胸中的积蓄,有道理。我上小学虽然不写日记,但我有个小本本,只要发现感兴趣的事物,立即记下来。有话,而且有时间写,则长;时间来不及,则记一两句话。有一天我上山拾草,回家路上,碰到赶着骡子回家的二爷爷。他把草放在骡子身上,帮我送回了家,我很感激。当天晚上,我在本子上记了这样一句话:“二爷爷用骡子把我的草驮回家。”后来,我在一篇作文中用了这个材料。
建议大家写写日记,随手记下感兴趣的事物。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准备,既可以练笔,又积累了作文素材。
以上所说,都是平时的准备,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准备。
有时候,有的作文必须做些临时的准备,不然没办法写。比如三年级有个基础训练要求写一次活动。如果以往没有搞什么活动,或者虽然搞过但时间久了淡忘了,就写不好这篇作文。所以,参加活动一方面要积极、热情,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如参加爬山活动,首先要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熟悉整个过程,才能有真切的感受。其次要留心周围的人、事、物。你会发现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人的不同动作和表情,会发现那些不甘落后、不怕挫折、坚持向上爬的同学的感人情景,也可以发现爬山途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动人场面。
做到以上两点,不愁写不出有血有肉、有景有情的好作文来。
如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翻阅一下别人写的类似的文章。因为这时的读是有目的的读,往往会在思路上、选材上、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运用上等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