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行》中有三次环境描写,每一次都恰当地烘托了主题,起到了突出红军光辉形象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用了36个字描写环境: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写出了过草地的艰难。“留下一条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暗示出沼泽地里隐伏着危险。而“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只能是“掉队”的同志,他们或病或弱,摆在面前的是加倍的艰险。
小主人公出现了。“我”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饿,连皮带都煮着吃了;累,恨不得在稀泥地上躺一会儿这时,迎面来了一位身材魁悟的老同志,催我快走,鼓励我前进。他说:天黑以前必须赶上部队,草地里到
处都是深潭说着摘下了“我”的枪、干粮袋,后来竟不容分说,背起了“我”向前走。
此时,课文出现了第二次环境描写: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
起雨来。”
“天已经黑了,却没有赶上部队,又下起了雨,深潭随时都可能把两位红军战士吞悼。”然而,老红军“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老同志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掉进了泥潭,紧急时刻他把我甩在一边,高呼要记住革命”
第三次环境描写出现了: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风雨交加,无边的黑暗,举步就有丧生的危险。迎我归队的老同志牺牲了,草地夜行到了最艰险的时刻,然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没有消沉,没有却步。我们的同志在“要记住革命”的鼓舞下,透过无边的风雨和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通向陕北的光明大路。于是,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前进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