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美不过“漓江水”

同学们都说《桂林山水》写得美。读了它真像到了漓江,赏了山、玩了水,让你沉浸在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卷里乐而忘返。这美的享受来自哪里呢?让我们先从课文的第二节——写漓江水的那段里,找找答案。

一、比,诱发美。“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大海,美在波澜壮阔;西湖,美在水平如镜,相比之下的漓江呢?更有令人迷恋之处。往深里再想,你就会觉得文章还在隐隐地告诉我们:大海的波涛、西湖的平静可找可寻;唯独漓江的水,离开此地难得一见。大海人人爱,西湖人人赞。读了这句话,有谁不对漓江产生兴趣呢?

如果把大海、西湖看成是星星,那漓江就成了月亮,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就是想用“星星”当陪衬,把“月亮”衬托得更加明亮,诱发同学们对漓江的美,去探求、品评、欣赏。

二、思,感受美。漓江的水为什么迷人?作者用了简练、有力的三个字概括,那就是静、清、绿。那静不是一般的静,静得让你觉察不到它在流动;那清不是一般的清,清得让你看得见江底的沙石;那绿更不是一般的绿,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读到这里,一江宁静、碧透的清水已经亲近可感了,可它还吸引你去联想,想那水草的丰茂、倒影的秀美、游鱼的欢畅;想那远山、江畔、渔舟这时,你已经完全融入青山绿水之中了。

三、读,体会美。本段话的句式格外整齐,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匀称,有一种特有的音乐般的韵味。第一句话:“我看见过欣赏过却没看见过”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一连三个“漓江的水真啊”,一声比一声悠扬,一声比一声动情。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涌入你眼前的不再是零散的、局部的景象,而是用你的全部理解和体会编织成的长长画卷。读罢,也许你会轻轻地道一声:“再美美不过漓江水呀!”

《桂林山水》的第三节,写的是桂林的山。写法跟第二节相似,你能试着对它做个简要的分析吗?

为您推荐

“花儿”能开得“热闹”吗?

语文博士: 第七册语文《海滨小城》中有这样一句话: 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大家知道,“花儿”开放并没有声音,而“热闹”一词跟声音是..

“瑶台”怎么会“失手”

语文博士爷爷: 古诗《十七日观潮》的第二句是“瑶台失手玉杯空”。从课文的注解知道,“瑶台”是神仙住的地方。那么“地方”怎么能“失手”打翻“玉杯”呢?请您解释。致以..

一个词为什么有两种写法

语文博士爷爷: 您好!我发现有的时候,同一个词竟有两种写法。比如老师让我们练写一个“片段”,有的书报上就把它写成“片断”。不知道哪种写法对,请您为我们解答。祝您长寿..

什么时候才用“隔音符号”

哪些字需要查“乙部”

河西区东湖小学刘巍同学来信说: 我在查字典时发现收入“乙”部的字中,不含“乙”的占多数。您能告诉我,查这个部的字,有什么特殊规律吗? 刘巍同学: 《新华字典》的“部首..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是我国唐朝人,这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儿垂钓》是其传世之作。诗的大意是:一位头发蓬乱的农村小孩..

《题西林壁》是一首绝句名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吟咏庐山的绝句名篇。诗人从他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庐山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