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最著名的历史小说是明初文学家罗贯中 (约1330—约1400) 创作的《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它是在西晋陈寿《三国志》和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正史材料, 以及自晚唐以来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元代刊行的长篇讲史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等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和演义小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上, 特别是在中国小说史上,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 是明嘉靖元年 (1522 年) 本.全书24 卷, 每卷10 节共240 节, 每节以7 言单句标目.清康熙年间 (1662 年—1722 年) 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全书作了增删润饰, 加上了评语, 合并两节为一回, 回目为对偶句式, 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本子, 即现在通行的120 回本。

小说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 年)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 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 终于西晋统一.作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 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激烈斗争, 揭露了汉末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 反映了农民起义力量的强大, 以及广大人民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 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 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忠义观念、仁政思想和“尊刘抑曹”的倾向.小说结构宏大、事件复杂、战争频仍、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纷繁、情节曲折, 但因作者以曹刘双方矛盾为主线、采取辫状结构、精心剪裁、合理布局而主次分明、脉络清楚、精巧严密、井然有序.作者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对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的夸张和创造, 塑造了400 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 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库.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 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 把刘、关、张和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 把刘备和曹操写成两个相互对照的形象.刘备是“英明之主”和“枭雄”的典型.他以信义取民心得天下, 宽仁厚道, 礼让廉恭, 爱民如子, 礼贤下士, 并且能伸能屈, 卓识远见, 是明君仁政政治理想的象征.而曹操则是集权奸和英雄于一身的“奸雄”的典型.他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信条, 既具有奸诈残忍、不忠不义、损人利己的特性和玩弄权术、欺世盗名的政客手腕, 又具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精通兵法, 指挥若定的胆略和才干.这与历史上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曹操可谓大相径庭.诸葛亮是作者极力讴歌的一个具有杰出智慧和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理想人物.他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他不仅具有足智多谋、英敏雄辩、忠勤谨慎、不畏艰险、待人诚挚、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而且具有高度的政治远见和伟大的人生抱负.他始终为统一中原、匡复汉室而奋斗.他的名字, 后来竟成为了集体智慧的代名词.关羽是作者歌颂的忠义的化身.他不仅武艺绝伦、骁勇善战, 而且使气尚义、义重如山.但他居功自傲, 任性负气, 不顾大局, 终致失地丧身.张飞粗犷率直、疾恶如仇、卓建战功, 但焦躁暴戾, 关羽死后, 急于报仇雪恨, 以致尚未出师身先死.周瑜忠诚谋国,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但为人刚愎褊狭、骄纵好胜、不能容人, 以致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还有那忠勇的赵云, 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吕布, 勇猛善战的马超, 勇有余而心不正的魏延, 言过其实的马谡, 智勇双全的姜维, 老当益壮的黄忠, 多谋善战的司马懿, 审时度势的孙仲谋, 深明大义的貂婵, 专横跋扈的董卓等, 一个个无不各具特色.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巧妙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书中对战争的描写尤为成功,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都写得绘形绘声, 扣人心弦, 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且多为尔后中国农民起义领袖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作为历史借鉴.全书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七分实事, 三分虚构”,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其语言半文半白、简洁明快、生动有致,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雅俗共赏.但由于作者的正统观念, “尊刘抑曹”, 人物描写不免失真, 想象夸张亦显过分, 正如鲁迅批评的那样,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同时人物性格也缺少发展、变化。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长篇历史小说,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它向人民普及了历史知识, 帮助人们对那个世纪的整个社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丑恶面目的认识.它的军事斗争经验和斗争谋略, 对后来农民革命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封建统治者曾有“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人们还把它作为了人类“智慧”的代名词.它的“忠义”观念对后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作为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对其后各种历史通俗演义小说的大量兴起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对戏剧、电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末就出现了长达170 余卷的《三国鼓词》, 京剧和地方剧种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戏曲竟多达数十种.1995 年, 它还被改编成为了84 集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放, 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为您推荐

《三国演义》的历史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明清小说鉴赏)

《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历史,历史本身就存在波澜壮阔的矛盾斗争,而《三国演义》通过一些历史大事件,如董卓之乱和关东诸侯讨董卓的战争,曹操与吕布的斗争,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曹、孙、刘三方展开的赤壁之战,孙刘的矛盾与斗争,蜀..

桃园结义(明清小说鉴赏)

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是明嘉靖间《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康熙间毛伦、毛宗岗父子改编本初刻时亦称《三国志演义》,后来有人无端于题目中去掉一个“志”字,这部小说才被通称为《三国演义》。 “演义”一词,曾见于东汉..

怒鞭督邮(明清小说鉴赏)

《三国演义》第1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以生动的情节、场面刻画了张飞嫉恶如仇、粗爽刚直的性格特征。 作者集中显示了“怒”的特点:具有情绪和行为的爆发力。作者远铺近染了“怒”的形成因素:是督邮施加淫威所形成的..

曹操刺董卓(明清小说鉴赏)

温酒斩华雄(明清小说鉴赏)

“温酒斩华雄”虽是《三国演义》第5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一个小镜头,但写得极富声色。 作者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写战争,逼真欲现;绘人物,形神兼备。《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往往是正面铺..

煮酒论英雄(明清小说鉴赏)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第21回前半部分的故事。 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可以视作独立的短篇小说。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既是曹操借以表达其自身称雄天下的阔大抱负,更是他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如若逐一数..

祢衡骂操(明清小说鉴赏)

从构思意图上看,罗贯中设计这一情节、场面,是借祢衡击鼓骂曹,间接地表明抑曹贬曹的创作倾向。 从人物塑造上看,则是出色地刻画了祢衡的形象、性格。祢衡是一位典型的名士、“狂人”、狷介之士,集中体现了风靡一时的“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