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香港文学界展开一场关于“新式风花雪月”问题的争论。
由杨刚首倡,先在《文艺青年》上展开,随后扩大到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先后参加讨论的有黄绳、许地山、林焕平、烁、陈畸、孙钿、乔木(乔冠华),以及一些文学青年。据杨刚的解释,所谓“新式风花雪月”指的是:在“我”字统率下所写底抒情散文,充满了怀乡病底叹息和悲哀,文章的内容不外是故乡底种种,与爸爸、妈妈、爱人、姐姐等。
最后是把情绪寄在行云流水和清风明月上头。
这些都是太空洞,太不着边际,充其量只是风花雪月式的自我娱乐,所以统名之为“新式风花雪月”。
针对香港文学青年的这种散文写作倾向,许多批评文章从时代背景、地方环境、传统根源以及个人弱点等方。分析其产生缘由,指出其消极影响并指出扩大生活、加强修养、学习的创作方法等克服办法和努力方向。乔木在《题材·方法·倾向·态度》一文最后所指出的:“‘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用以自勉的两句话,那就是说:让我从这缠结不清的个人的烦冤当中抖擞起来,我要跑出去,跑出去看那些比我更苦痛的人民的生活!——只有这样我才能征服我自己。”香港这场讨论,在后方内地也有反响。
永安《现代文艺》、昆明《诗与散文》等刊物上发表过响应文章,批评当时一些文学青年的个人感伤情绪,强调抒情散文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作用。反对“新式风花雪月”倾向,本质上也是反对为个人而艺术,提倡为人民而艺术。在战斗的时代,抒情散文也要面向时代,面向人民,不能沉溺于个人烦冤的深渊里无力自拔,不能脱离时代需要而一味追求自我排解,“我们首先要求情感的真切,进一步要求情感的健康”(黄绳《论“新式风花雪月”》),这是符合时代战斗需要和散文创作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