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由茅盾等人在上海发起的一次群众性的征文运动。
它是在高尔基发起的《世界的一日》的征文运动影响下,在“左联”提倡的报告文学写作运动的高潮中发起的。征文选取当年5月21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或“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作为写作的内容。从征文启事发出后,到编辑成书,合计不过三个月;收到稿件达三千篇以上,合计约六百万言。应征的作者有学生、教员、店员、公务员、士兵、警察、宪兵等,参加撰写者之广泛是空前的。这是在民族危机高潮时刻的一次全国性的“脑力总动员”!编者从来稿中精选出四百九十篇,总计达八十万言,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全书展现出:“自南至北,自西徂东的中国农村如何在各自不同的内在和外来的摧残和侵略下崩溃而衰落”;“地方的土劣如何假公济私,以至凡有‘建设’反成为平民的疾苦”;“民族的最大敌人的触角如何伸展到穷乡僻壤”,以及人民群众“为求民族解放而受到的惨痛的待遇”;“中华热血男儿在严重的压迫下刻苦地耐心地干着庄严而神圣的工作”。
总之,“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涌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三十年代末中国的一支“奇瑰的交响乐!”其体裁“有报告文学,有小品文,有日记,信札,游记,速写,印象记,也有短剧”。(以上均见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这次征文运动,不仅是群众性创作的大检阅,而且对中国以后群众性文学创作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