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创刊和“语丝文体”的讨论

《语丝》是以刊登杂文为主的综合性文学周刊。

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鲁迅的《我和〈语丝〉的始终》和周作人的《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都谈到《语丝》创办的缘由和经过。1924年留学生刘勉己回国,担任《晨报》的代理总编辑,从此倾向进步的《晨报》为“现代评论”派势力所控制,开始向右转。孙伏园因故愤而辞职,“大家感到自由发表文字之机关不可少”(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文体”》),于是,“过了几天,他提议自办一个周刊,这就是《语丝》。他去邀了十六人负责撰稿,除周氏兄弟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冯文炳、孙福熙、顾颉刚等。”(吕文祺:《新文学概要》)这十六人在北京“开成茶楼集议”,定下刊名,暂由孙伏园任主编,北大第一院新潮社出版,实际领袖人物则是周氏兄弟。《语丝》是以杂文为中心的,与陈西滢等的《现代评论》常常笔战,瞿秋白说:“鲁迅当时的《语丝》,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批评,正是针对着这些未来的官场学者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语丝》周刊的创办,对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斗争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语丝》创刊后,《语丝》社同人中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的杂文,较之他们《新青年》时期的杂文多了点政治色彩,同“五卅”惨案和北京女子师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丝》创刊一周年之际,林语堂提出讨论“语丝文体”,主张“扩大范围,连政治社会种种大小问题一概都要评论。

”(《谬论的谬论》),孙伏园起而响应,他在《语丝文体》中致信周作人,认为由于“同人性质相近”,确实“形成一种语丝的文体”,他赞成林语堂关于“扩大”刊物内容的提议,认为即便这一“扩大”导致“文体”的“渐渐转移也是无碍。”(《语丝的文体》)。

周作人在《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中却不承认有什么《语丝》的“文体”,也不同意有人认为《语丝》是“笑林集刊”,不过他赞成“推广范围”,主张“大家要说什么都是随意,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诚意,或如洋绅士所高唱的所谓‘费厄泼赖’(fair play)……”林语堂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中,把作文毫无“诚意”,而以“中和稳健,主持公论”自诩的《现代评论》上的文人,作为“文妖”、“鳄鱼”,痛加“呵”“斥”,主张“语丝文体”要有“二大条件”,即一要敢于“大胆”说出自己“诚意”的“偏见”,不要“调和折中”;二要坚持“真理”“第一”,不要那虚伪的“学者的尊严”,即便“骂人”也没有关系。在发表了以上相当激烈的主张之后,林语堂又同意周作人“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的主张。上述三人意见不尽一致,但主张《语丝》要关心政治,“扩大范围”,作者要“大胆”“诚意”,文字要“随意”“泼辣”则是基本一致的。

陈子展在《最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中,对“语丝文体”有过概括性的评价:“在这些作品之中,有清淡飘逸的抒情文,有辛辣深刻的批评文,而以后者最富于俏皮的言语和讽刺的意味。

所谓‘语丝文体’,可为这种文的代表。”

为您推荐

父亲忘了与牛贩子继续讨论牛的价钱,却和马贩子攀谈起来

父亲忘了与牛贩子继续讨论牛的价钱,却和马贩子攀谈起来。马贩子对父亲说:“你们有缘啊,我等了一上午都没人要朵拉,你一来朵拉就喜欢上你了。”马贩子说得父亲心里美滋滋的。最终,父亲没买下那头健壮的牛,却花了多一半的钱,买..

抗战初期关于报告文学的讨论

文艺通讯运动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写作,因而报告文学成了抗战初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但报告文学(主要是文艺通讯)的写作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因而被称为“抗战八股”。..

《语丝》创刊和“语丝文体”的讨论

《语丝》是以刊登杂文为主的综合性文学周刊。 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鲁迅的《我和〈语丝〉的始终》和周作人的《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都谈到《语丝》创办的缘由和经过。..

翟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的出版

周作人《美文》的发表

它是现代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散文理论文章,写于1921年5月,发表于同年6月8日北京《晨报》第七版“杂感·浪漫谈”专栏。 在此之前,虽有刘半农、傅斯年等人在讨论文学革命..

《展报》第七版开辟“浪漫谈”专栏

北京《晨报》前身是《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 1918年12月改组为《晨报》。1919年2月,该报改组了它的第七版,吸收李大钊参加工作,倾向于新文化运动。1921年10月12日《晨报》第..

回忆录

用文艺笔调,描写过去的生活斗争或人物事迹,它必须是亲身经历或见闻,带有史料价值,不加虚构。 回忆录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经历反映一段历史或一个时代,它提供比一般历史更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