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品文笔调

林语堂作。

初载于1934年6月《人间世》第6期。作者继续发挥《论文》中关于自我、性灵是散文创作的“命脉”的散文观,但在文中已转到着重论述散文小品的闲适娓语笔调方面。他认为若从笔调上区分,可如西人在散文中分出“小品文”与“学理文”两种。前者闲适,后者庄严;前者下笔随意,不妨夹入遐想及常谈琐碎,后者则起伏分明,谨严拘束;前者适宜于个人言志抒情,后者往往用于载道论理。

作者解释《人间世》的创办宗旨在于“专提倡比种娓语笔调,听人使用此种笔调,去论人世间之一切”,“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入我范围矣”,最后仍归结为一句话,要散文家“取较闲适之笔语出性灵,无拘无碍而已”。不能说他对散文小品的笔调风趣的具体论述毫无意义,但从基本倾向上说,他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代大谈特谈“闲适”、“轻松”笔调,轻视散文艺术的严肃性、战斗性,企图使散文小品变成名士雅人玩味的“小摆设”,所以受到鲁迅等革命作家的公开批评。

为您推荐

小品文年和杂志年

三十年代前期各类散文形式蓬勃发展,出现过一个全盛局面。 尤其是1933、1934年间不少专门或侧重登载散文小品的杂志勃兴,综合性期刊和文学期刊也纷纷开辟小品文专栏,《申报·自..

太白社与“论语”派关于小品文的论争

三十年代初,以鲁迅和瞿秋白为代表的革命战斗杂文滋荣繁盛,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而以林语堂和周作人为代表的主张“自我”,“闲适”的小品文也相当风行。 它们代表了当时杂..

英国小品文的演进与艺术

方重作。 本文写于战前,收入1939年4月商务印书馆版《英国诗文研究集》。这是继二十年代胡梦华《絮语散文》之后一篇系统研究,介绍英国小品文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论文。作..

论小品文

关于小品文

茅盾作。 初载于1934年7月《文学》第3卷第1期,署名蕙,初收入1934年1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话匣子》。作者针对当时有关小品文问题的讨论,既不同意片面强调小品文的闲适、..

小品文和漫画

陈望道编。 1935年3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本书是“太白一卷纪念特辑”,收入茅盾、伯韩、鲁迅、郁达夫等58位作家讨论小品文与漫画的理论批评文章58篇。 编者陈望道在《辑前致语》..

论小品文笔调

林语堂作。 初载于1934年6月《人间世》第6期。作者继续发挥《论文》中关于自我、性灵是散文创作的“命脉”的散文观,但在文中已转到着重论述散文小品的闲适娓语笔调方面。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