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集》题记

鲁迅作。

本篇作于1925年12月31日,初载于《莽原》半月刊2期,收入1926年6月北京北新书店《华盖集》。当时全国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北京女子师大学潮已取得胜利,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被迫下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论战方酣,并已取得初步胜利,鲁迅为了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社会斗争服务,创作上开始了以小说为中心向以杂文为中心的转移。在这篇《题记》中,鲁迅说明他编辑《华盖集》的缘由和他给这集子取名的用意,申述了他的文学观点和创作态度,回顾了他自“五四”以来坚持杂文写作的战斗历程和他对杂文的理解与主张。全文比喻生动,词采华瞻,感情深沉,意味隽永,中心是阐发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理论主张。

主要是:(一)鲁迅反对佛教空想的放言高论和“洋楼中的通人”的脱离现实态度,一反其道,自比为“沾水的小蜂”,主张立足现实、执着坚韧地战斗;(二)鲁迅反对“纯艺术”观点,认为“创作”虽然“可贵”,但又说:“要做这样的东西(按:指杂文)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指明杂文是时代的产物,又为时代所需要,战斗的杂文家应以时代的需要作为写作的第一生命;(三)鲁迅认为杂文的特质是对社会、文明进行“毫无忌惮”的批评,在杂文写作上应该培植新生力量,组成“联合战线”;(四)杂文的风格,可以是《热风》式的“质直”,也可以是《华盖集》式的“弯弯曲曲”,可以见“泛论”(《热风》题记),也可以“执带”于“小事情”,即通过具体人事来洞见世态人情,杂文应该放言无惮,富于情感:“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本文和《两地书》以及《坟》的后记,都是鲁迅前期阐发革命现实主义杂文主张的重要理论建设文章。

为您推荐

散文的分类

王统照作。 连载于1924年2月21日和3月1日的《晨报副镌·文学旬刊》第26、27号。作者根据美国文艺学家韩德《文学概论》第二编第四章《首要的散文类型》中的内容,“加以我个人的论断..

姜文

周作人作。 初载于1921年6月8日《晨报》第七版,署名子严。这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篇专门倡导文艺性散文创作的理论文章。 作者介绍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

流民

缪崇群作。 见1948年1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碑下随笔》。作于1942年9月。描写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而历尽艰辛,从缅甸逃回祖国后方的一家华裔难民..

英雄的十月

王震将军记

周立波作。 收入1948年光华书店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南下记》。作品以朴实而亲切的文字,记述作者1944年冬跟随王震将军的部队南下支援抗日时,对王震将军的印象。这位使敌人胆寒的..

人的高歌

冯至作。 收入1947年5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山水》。写于1942年。 本文先以龙门石匠“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一生,终于独自凿成龙门石路的故事为铺垫,叙述了一个海难的生还..

罗迦诺的乡村

冯至作。 见1947年5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山水》。写于1937年。所记的是作者旅居瑞士罗迦诺城郊的一个湖畔小村落时的生活片断。 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平和而又生趣盎然的乡居..